浅论教学改革中效率与平等的兼顾

2013-04-29 22:15:04刘富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资源分配教育资源

刘富玲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大力促进教育平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对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中教育效率与教育平等的一个前瞻性指导,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句话也说明,在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重视教育平等,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一、教育效率与平等关系简述

通常的研究认为教育效率与教育平等是并行不悖的,而事实上这二者之间的并行不悖并不是一个常态关系,而只是一个努力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这种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采取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模式,鉴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个方针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该模式已经呈现出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关系必须获得重新的定位。

1.教育效率的基本含义

效率本身指的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教育效率可以理解为是教育中的投入与教育结果的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在衡量教育效率过程中,对教育产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本身并不是经济的范畴,也不带有经济部门的属性,如果通过这种经济学的方式来理解教育效率,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在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教育效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规模(数量),即教师群体、受众群体、教育硬件条件、教育机制发展状态等;二是教育质量,即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是否达标,是否符合国家以及社会的需求;三是教育贡献程度,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而通过受教育的个人和群体,教育对整个社会也有着重要的贡献,教育对个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贡献是衡量教育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育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平等的基本含义

平等是人们基于自身立场,对价值和资源分配的一种主观看法。由于立场不同,人们对教育平等的看法也各有差异。然而,主观看法的不同并不代表客观事实的不同,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能够兼顾大部分人利益的一个基本的平等问题。教育平等本身包括了内外两个部分的平等,从内部而言,教育是否保证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获得充分的发展;从外部而言,是指所有人是否都自由地享受接受教育、入学、升学、学习新知识的权利。外部和内部的平等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在权利的提供和享有上必须达到一致,如果这两者出现错位,就说明现有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实现基本的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是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技术性的手段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应该包括三个原则:一是平等原则,每个人是否都能平等、公正、公开、自由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差别对待原则,针对不同的个人和群体,教育体制本身是否能够给予过程有差别而结果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三是差补原则,针对特殊需要者以及教育环境中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给予相应的补偿。

3.教育效率与教育平等的关系

追求教育效率未必导致教育平等。尽管一直以来,平等与效率并重成为许多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界人士们呼吁的口号,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中国最普遍的现象是为了效率而忽视了平等。中国的教育体制仍带有浓厚的精英教育的痕迹,而教育事业的市场化又将精英教育带上了贵族化的道路。教育平等的本质是教育的平民化,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传统的思维习惯让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都是培养人才,而忽视了教育的平等性。对教育效率的追求是可以通过教育体制获得的,而这样的体制,不可能带来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必然导致教育效率的提高。在忽视教育平等的教育环境中追求的教育理念的“培养人才”、“培养精英”。而最终能够成为人才和精英的未必就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即“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培养精英”、“精英培养”并没有达到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反观欧美国家的教育体制,大多是以教育平等为先导,给予最大范围的人群以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教育让大部分国民素质都得到提高,同时又不会导致国民素质的两极化,而且也培养了大批的精英和人才,由此可见,教育平等必然可以导致教育效率的提高。

二、教育效率与平等关系失衡原因分析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教育效率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而盲目地追求教育平等会导致教育效率大打折扣,如果不能从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育资源分摊等诸多方面考虑,那么教学改革也将陷入僵局。教育改革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教育,是必须惠及所有民众的,这是一个基础,而如果忽略了我们的现状,没有一个核心的教育理念,那么教育资源就会被无限制地浪费,结果人才没有出来,教育也变成了粗浅功夫。这样的教育是要不得的。”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可变更的,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让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更进一步,这也就要求必须找准效率与平等失衡的原因。

1.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存在三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教育手段僵化,中国的教育体制重视对学生的书面考核,无论小中大学都是如此,依靠卷面成绩衡量教育的效果,而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少,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目的与手段脱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则很大程度上存在“选优秀”的弊端,认为只要有了“尖子”就代表教育的成功,故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宗旨;三是教师素质不高,尽管很多教师在书本知识上都有较深的造诣,但是在授课方式、知识灌输手段上却非常不足。

上述三个方面的弊端是从体制本身而言的,而从体制所导致的结果来看,中国教育界对教育的表面成果(考试)的过度偏爱是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之一,从基础教育到各行各业的受教育者都必须经过各种考试才能获得知识上的体制认可和社会认可,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感受以及其他非考试特长,教育模式依旧属于应试教育,而没有完全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教育资源分摊不均衡是导致效率与平等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大的方面讲,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明显不均衡。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管理体制,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拉开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国家在这个教育区域差异中的补助和扶持明显不足,这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由于我国地广人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平等公正,但是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保证一个基础性的平等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保证教育资源分配均衡是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小的方面讲,由于精英教育的观念盛行,各个学校以及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教育资源分配也是不均衡的,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尽管在历次教学改革中,党和政府都注重对学生教育的平等性,但是在地方实施过程中,却不能做到平等公正公开。而且某些个人利用自身的权力和地位,非法获取更多教育资源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教师和学校处于个人情感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可以任意调动教育资源,对不同学生进行绝对差异化的教育,这也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的。

3.教育成本分摊不合理

教育成本分摊的不合理也是效率与平等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学生所需要的各种费用之和,指的是在各种学校中,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所有消耗,除了学生缴纳的学费之外还必须包括学校本身的支出。中国的教育成本计算一般是通过政府的教育成本预算来完成的,由于统计中存在各种错误,以及完全由政府掌握教育成本预算,导致教育行政化和官僚化非常严重。就教育现状而言我国的教育成本分摊并不合理。

政府和学校的教育成本投入不足,我国的受教育者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成本,而由于收入的差异化,低收入者分担教育成本的压力大,故而有许多人尽管学业优秀,却因为无法分摊教育成本而不能进学校学习。城乡差距以及东中西部经济收入差距导致教育成本分摊也有所不同,在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好,而在经济条件较差地区即便有更大的投入,也不能获得很好的教育条件。

三、教学改革中效率与平等兼顾方法分析

1.正视效率与平等之间的矛盾

许多学者一厢情愿地认为效率与平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平等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矛盾性,这在教育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坚持的教学改革观点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这本身就是因为效率与平等之间的矛盾,才使用了“兼顾”一词。在教学改革中,教育效率与教育平等失衡的问题想要得到纠正,就必须正视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正视教学改革中效率与平等的矛盾,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充分认识到教育效率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教育效率;二是平等与效率在投入上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但是大力促进教育平等却会为提升教育效率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三是教育平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教育效率的必然体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进步的;四是教育平等的建设应该建立在教育效率不降低的基础上,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二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

2.纠正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纠正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过程而言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变教育方式。教师在上岗前以及上岗后都应该接受专业的上岗培训,这种培训不仅仅是知识和授课的培训,更多的应该增加对教师的心理学以及道德修养的培训。学生在教师、班级以及学校选择上应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这种选择和自主权应该是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学校应当竭力地去行政化,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更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授课和学习。二是注重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学校应该取消重点班、普通班的设置,如果教师对待成绩“优秀”和成绩“差”的学生的态度、方式方法有差异时,学生有权进行申诉,学校也应当给予调整。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家长有供子女上学的义务,对硬性违反者给予一定惩处。取消各个地方的教育地方保护主义,给予学生选择自己的教育环境的平等权利。

从教育结果测评而言,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应当加强改变单一的应试考核模式,向综合素质考核转变。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该多元化,制定有效的考核方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进步;二是学生学习成果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应该只是书面知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各个方面的特长和才华。

3.合理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

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应该从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分配和群体分配两个方面入手。从地域性分配来说,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硬件。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培养教师队伍和教育行业人才,促进本地教育发展。

从教育资源的群体分配上来说,教育资源应该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平等分配的基础上,对低收入者、学习能力较弱者应该给予适当更多的帮助,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既要有一个平均的基础,更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倾斜。在同一个受教育群体中,更应该注重对学习弱势者的帮助和教育,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逐渐达到效率与平等的兼顾。

4.促进教育成本(投入)的合理化配置

教育成本的合理化分配是兼顾效率与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成本可以分成社会成本、政府投入成本以及受教育者投入成本。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加大社会成本,呼吁社会人士关心教育事业,支持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全民化参与;应该严格监督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成本投入,禁止非必要投入,让教育成本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出。同时应该降低受教育者的成本投入,减少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成本问题上应该做到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同时又要惠及大部分人,要让低收入者少分摊成本,而高收入者则多分摊成本,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地搞好社会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8日.

[2] 褚宏启.教育发展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朝晖.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江苏高教,2003(3).

[4] 金一鸣.教育社会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 闵维方.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资源分配教育资源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精读
英语文摘(2020年10期)2020-11-26 08:12:20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一种基于价格竞争的D2D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测控技术(2018年7期)2018-12-09 08:57:56
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
浅谈“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OFDMA系统中容量最大化的资源分配算法
计算机工程(2014年6期)2014-02-28 01:25:32
城乡教师流动的动因分析及均衡配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