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单元组合型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轨迹

2013-04-29 22:15:04耿红卫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范文教科书教材

耿红卫

语文教科书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凭借,因此,教科书的编选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语文教科书一般是由四个系统组成:一是范文系统,就是供学生研读的各体各类优秀古今文章;二是作业系统,就是依据有关知识编制的思考性或训练性的作业题;三是知识系统,就是有关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读写方法的基本要领;四是助读系统,就是辅助学生自修的注释、题解、评语和有关提示。这四个系统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更多的教材编排形式。然而,传统语文教育中没有专门的语文教科书,其选用文本的编排一般也缺少变化,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材料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学习心理。20世纪初期,由于人们编写新式语文教科书的经验不足,还主要沿用传统文选型教材的编排模式,即注重古文教学,一般选古今名家的文章做范文,选文范围狭窄,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文体,评点方式也是有评无注或有注无评,教学很不方便。自语文独立设科后,传统语文教材越来越不适应新式课堂教学的需要,单元组合型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产生。

语文独立设科至民国成立前夕,从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来看,对旧式文选型教科书以时代为序,从古至今的编排方式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太大,到了民国初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比如,出现了按时代由近及远逆序以及按体裁或题材内容等编排方式,并且在助读系统方面一改过去“评、圈、点、划、批”的单调、机械模式,采用题解、作者简介、夹评夹注、顶批、总评及注释等多种形式;助读内容也大大拓宽,助读目的更为明确,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章法;还出现了语文知识读本等。但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语文教科书中还残留不少封建思想,科学和民主的成分还不够多。除了民间出现少数白话识字和教科书之外,大多数学校使用的基本都是官方出版或民间出版经官方审定的文言文教科书。

“五四”以后至20年代末,白话文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与合编的教科书陆续出现,许多反映“五四”以来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文章(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新体诗歌以及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的论文、演讲等),以及当时翻译的一定数量的外国作品(如《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柏林之围》等)都被编入教科书。即便是文言文方面,也突破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等传统选本的选材范围,近人如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文言作品,古人如沈括、刘基等人的说明性文章和实用性文章也被选入教科书。在助读方面有新的发展,有的系统设计受到道尔顿制等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分类比较明确,如1926年穆济波编《高级国语读本》,全套三册,每册都编有“教材支配表”,内分“目录”、“选材”、“编意”、“备载”四栏。为适应道尔顿制的需要,一般课文后面还附有思考与练习,“本篇参考”主要是提出若干词句,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本篇研究”主要是就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若干思考性问题,以达到巩固阅读教学的目的。此外,这一时期,在个别语文教科书后面还出现了少量的作业和练习设计。

20世纪30年代以后,教材编排上不仅对教学内容作了简单的单元划分,而且对单元的组合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把有关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读写方法知识系统地编进教科书中,使范文系统、语文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有机组合起来,由单纯的选文阅读发展为读写训练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或整或散的语文知识系统。一些新型中学语文教科书陆续被编排出来,单元组合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较早以“文章作法”进行读写单元组合的是1932年孙俍工编、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国文》教科书,如第一册设计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揭示训练中心的小标题。其编排特点是以“文章作法”为中心,让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一种写作方法来选择课文、布置作文题目,使之成为具有读写训练功能的复合式单元。比如,第一单元白描风景技能的授予,围绕这一中心选出冰心的《慰冰湖畔》、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10篇写景佳作,并布置有8个体现该训练目标的作文题目,如《出了三峡》、《波上的白鸥》、《松涛》等。遗憾的是,该单元组合过于强调文章的训练,而没有安排读写基础知识。随后出版的一些语文教科书就兼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编排,如1933~1934年傅东华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高中《国文教科书》各六册。该课本把语文基础知识编写成短文穿插在选文中间,用以指导读写训练,开创了读写教材混合编制的新体例。就教学安排来说,初中习作教材二十课,主要内容包括文章作法(语法、文法、修辞)和练习两部分,与精读教材交叉依次讲授,每隔一周讲两课,二十周讲完。知识短文多是从精读课文中选出的例子,以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1934年夏丏尊、叶圣陶等编的一套供中学生自修用的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开明书店出版,共三册),其编写特点是:关于国文科的全部知识,分为“文话”、“文学史话”、“文法”、“修辞”等项目写成一篇篇短文,有机地穿插在相关文选之后,形成了语文基础知识为贯穿线索、文选为印证材料,二者相互配合的格局。并在“文法”、“修辞”等后面附有练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选文和文话内容,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思考力。这套课本的编排吸纳了傅东华本的优点并有所发展,其单元组合方式为《国文百八课》的编排和出版奠定了基础。

1935~1938年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开明书店出版的《国文百八课》,是单元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典范之作。共六册,每册十八课,计一百零八课。在编排上,一课不只是一篇选文,而是一个有一定教学目标的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包含文话、文选、文法和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既提示教法又为教师留有余地,将读与写、教与学融于一个完整的过程中。该套教科书把范文、知识、作业、助读系统整合在一个单元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单位。其编排特点是:每册以“文章学”的理论来统摄全书,以“文话”(文章理法)为中心编组单元,前后关联,互相照应;采用剥笋式的演绎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先概括后具体,先总说后分述,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系统又有程序的文章体系。

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频仍和政府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少有好的单元组合型教科书问世。较典型的是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写的《中等国文》。该套书编选的主要特点:一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络的单元组合系统。整套课本共六册,每册三十课,分为六个单元,每单元五课。五课之中前三四课都是范文,范文都是新选或新撰的;后一两课都是说明语文规律的知识短文。每课之后都安排有注释、教学参考和练习题。二是在编选内容上既注意面向学生的读写训练实际,又注意处理好掌握语文教育规律与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比如,第一册说与写的最初步知识,简单的应用文及革命形势教育;第二册词与句及形势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等等。三是在选文方面,不仅编选文艺文,更侧重实用文的编选。每册不专选所谓的“名家名篇”,相反选了许多“普通文”,这类文章文字朴素,内容贴近时代,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至于小学单元组合型语文教科书,尽管没有中学多,但也有少量此类教科书出版。最为典型的是1932年叶圣陶编、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计十二册,400多篇课文。该套教科书非常注意单元的设计,每数课成一单元,数单元又相互照顾,适合儿童学习心理。该书每数课之后列有练习课。有的注重于内容的讨论,有的注重于语法的整理,有的注重于写作的训练。练习课文字与图画并用,绝无枯燥、呆板的弊病。每册后附《词汇》,列载新出现的词,供儿童翻检、应用。另有《教学法》八册,包括《国语科学概论》及各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案,并对教材加以补充、阐发。这种编排既注意到了范文的分单元编排,又兼顾各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络,课后有练习和每册后编有《词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

纵观20世纪上半期我国单元组合型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历史,我们发现其最初形态主要是对纯文选型教科书的改造,要么是几篇课文按照题材内容、体裁样式,或时代作家等进行集中编组,要么是对传统文选型教科书按时代先后顺序等编排方式的改变,适当增加有注释、作家介绍或课后练习等。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单元组合的积极探索,教科书编排开始出现分组的范文系统,但此时的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还不完备,要么有其一,要么有其二。到了1935年《国文百八课》的出版发行,集知识系统、范文系统、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于一体的单元型教科书才得以形成,此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也大致沿着这个思路编排出来。单元组合型教科书的产生为教师实施单元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使教学内容更方便于学生学习,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范文教科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藏起来的教科书
春色几许(简谱)
东方教育(2017年2期)2017-04-21 10:36:09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中学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