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男儿本色 重塑男孩形象

2013-04-29 00:44周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挫折教育男孩

周杨

〔关键词〕男孩;挫折教育;性格塑造

据《燕赵都市报》2012年9月16日报道,一名男生考入职业学校后,开学军训了5天就选择退学,问及原因时,家长称:“我家孩子从没住过校,孩子退学一是不能天天洗澡,二是食堂伙食不习惯,天天吃泡面。实在是受不了,只能选择退学,找个能够走读的学校。”该校新生男女比例为1∶1,开学不到一周就有21人已退学或拟退学,男生占到了三分之二。军训中,貌似柔弱的女孩们轻伤不下火线,对军训欣然接受,倒是男孩们叫苦连天,泡病号,甚至串通家长演“双簧”。

军训旨在通过队列、内务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严谨规范意识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人们通常认为,男孩会比女孩表现得更坚强,更能吃苦。然而事实却让人们大跌眼镜。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该校独有,在其他学校也非常普遍。而且,男女生受意志品质影响导致的其他方面的差异也慢慢显现出来,如:学校里学习佼佼者中男生比例严重下降,班级里大多数“差生”都是男孩;男孩心理疾病比例比女孩高得多;国家奖学金“阴盛阳衰”,等等。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身强体壮的男生竟不如柔弱的女生意志坚强,甚至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玻璃脆”?如何才能让男孩重新焕发铮铮男子气概,回归男儿英武本色?

我最近在给学员讲外国教育史上斯巴达的教育时豁然开朗。对比斯巴达男孩的教育,不难发现,今天男孩之所以意志薄弱、逃避困难、贪图享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在于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环境。

斯巴达是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为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保家卫国并不断拓疆扩土,斯巴达教育以培养体质技能过硬、性格坚毅勇敢、头脑机智灵活、有服从精神的军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军事训练特色,尤其重视男孩顽强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斯巴达的男孩教育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生儿体检。刚刚出生的婴儿由长老代表国家检查其体质情况。健康的孩子允许被抚养,身体残疾或孱弱的将被弃之荒野。第二阶段:家庭教育。获得生存权的婴儿重新交给家长,由家长替国家抚养。斯巴达妇女善于抚养、调教孩子。她们通常把新生儿放在酒中洗浴,认为这样能祛除软弱,强身健体。斯巴达的母亲们从不用衣物包裹婴儿,以便让其活动自由,增强适应能力。她们还会努力培养婴幼儿知足、快乐的性格,教育小孩不哭泣、不顽皮、不喧闹、不任性、不挑食、不怕黑暗、能独处等。在母亲的教导下,斯巴达的男孩在面对饥饿或痛苦时,能做到忍耐。第三阶段:公共教育。7岁以后,男孩们被送到国家公共教育机关“教育场”,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等。在这里,男孩终年赤脚光头,冬天只穿一件单衣,夜里成群结队地睡在草垫上,用石板做枕头。草垫是他们亲手在河里折来芦苇,并亲手编织成的,而且折芦苇时只许用手不许用刀。男孩们吃的是稀粥清汤,饥肠辘辘的他们常被唆使去公共食堂或果园偷饭菜和瓜果,被抓获将受鞭打,以惩罚其迟钝,培养其机敏。为锻炼和考验他们的忍耐力,男孩们经常被要求做苦工,或以敬神为名义在神庙前被鞭打,能忍受者为合格,忍受次数最多者为优胜,能得到奖励,哀号求免者将不能晋级,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经过这种严酷的教育,斯巴达青年个个举止庄重,神态严峻,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古希腊作家色诺芬曾这样描述道:从男孩那里比从石像那里还难得听到声音,男孩比女孩还要娴静寡言。

用今天的眼光看斯巴达的教育,它严酷、苛刻、野蛮、缺乏人道,然而他们注重男孩的体质技能训练、重视男孩顽强、机智、吃苦耐劳等品质培养的理念却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体制下,我们更应该强调男孩意志品质的培养,重视男孩良好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的养成,唤起他们不服输、不叫苦、不怕困难的男儿本色,也就是说,让男孩更像男孩。这就需要当前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断反思、调整、改进,共同努力,合力打造。

第一,通过充分活动,铸就男儿健康体魄。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魄、增长才智、磨练意志、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四次充足的课外活动,才能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然而,现在中小学里,由于场地有限、设施不全,或者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学生活动锻炼从时间到强度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不得不抑制活动和嬉戏的强烈愿望,遏制极度想欢腾雀跃的身体。放学回到家里,又被大量的家庭作业束缚在书桌前。活动的缺乏不利于学生身体强健,不利于造就机智敏捷、敢于担当的男子汉。所以,应该为学生尤其是男孩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更充分地去跑去跳去攀爬,鼓励他们在闲暇时从事社会实践,去了解自然、洞察社会、体察民情。活动才是更适于男孩的课堂,更有利于男孩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历练才干,社会实践更有益于激发男孩人生目标的设定,提供学习动力。

第二,营造寡淡生活,激发男儿奋斗精神。

俗话说:“富养闺女穷养儿”,此话有一定道理。男孩将来是要成为男子汉的,要成家立业,要承担责任,要到社会上去打拼。没有奋发向上的斗志,没有敢于担当的气魄,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难以在挫折连绵的人生道路上走好。艰难困苦的生活更易于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改变现状的精神,而富足和娇生惯养的生活易于消磨人的意志。然而,现今中国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被长辈视为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这种做法容易滋生孩子的享乐主义思想和攀比心理,养成物欲膨胀、好逸恶劳等不良性格,尤其不适合男孩的教育,容易导致男孩不能吃苦、不能忍耐、害怕受挫、胆怯挑战、缺乏男子气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简朴的生活、艰苦的环境更适宜培养男孩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父母们可以借鉴斯巴达母亲的做法,让男孩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学会知足快乐,以阳光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即使生活富有,也不娇纵孩子,不用物质满足刺激他们的欲望,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即可。

第三,经历挫折磨难,锻炼男儿坚强意志。

斯巴达的男孩教育,设置了种种严苛甚至残忍的成长挫折,如男孩会受到无端鞭打且不许呼号,今天看来令人发指,然而斯巴达男孩却能安静忍受。这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思想是一致的。要想男孩将来担当重任,势必要让他们经历磨难和挫折。然而现在许多孩子被长辈百般呵护,过度关注,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越俎代庖,唯恐孩子受一点点委屈。放学路上大人背书包,孩子甩手跟,大学生入学父母运送行李屡见不鲜。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呵护太全面、照顾太周到,像养女孩一样养男孩,男孩就容易娇气,缺乏男子气。所以,应当有意识地让男孩多吃点苦、多经受点磨难,平时不必管束得太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去搏,去经历风雨。即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栽了跟头,也不要急于帮忙搀扶,要鼓励他们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站起来,鼓起勇气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样坚持下去,他们的翅膀就会逐渐丰满,男子的阳刚之气、胆识、创造力等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第四,运用差别教育,发掘男孩潜在能力。

针对男孩和女孩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不同,斯巴达实施了不同的教育,男孩7岁后要到“教育场”接受公共教育,而女孩只需在家接受教育,这种差别教育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当今讲究男女平等,女孩和男孩接受同样的教育,这是一大进步。但同时也要看到,男孩和女孩毕竟是不同的,在身体素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差别,单就男孩女孩的心理发育来说,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总体落后于女孩,女孩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大的优势,男孩却因好动、叛逆的天性,往往不好管理,学习成绩整体落后于女孩。然而,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几乎不考虑性别差异的影响,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男女生,而这恰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中指出,“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而且幼儿及中小学教育环境中男性教师缺乏也对男孩的成长不利。此外,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不尊重和鼓励独立,“圈养”孩子,也是导致男孩潜在能力得不到开发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正视和接受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和影响。诸如:在入学年龄上男孩不宜过早,六周岁以上为宜;父亲要在家庭中承担起教育男孩的主要责任,为男孩树立良好的男性形象;学校和老师不要把男孩暂时落后这一特点当成缺点,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男孩发育迟于女孩的事实;学校和社会要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实行体育等课程分性别上课;等等。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男孩进行教育引导,帮助男孩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泰安,2716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挫折教育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男孩今年六十岁
男孩向前冲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成长教育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男孩胆小不丢人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老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