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芳 等
〔关键词〕电视媒体;儿童行为;亲社会;心理实验
一、引言
一提起电视节目,孩子们总能滔滔不绝,机器猫、百变小樱、白雪公主、柯南、孙悟空,这些动画节目中的主人公以其生动有趣,勇敢善良的性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当播放动画节目时,孩子们一定会准时地守在电视机前面,生怕漏了一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主要的消遣娱乐工具。儿童随之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收看电视节目。电视就像一扇窗户,为孩子们打开了多姿多彩、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放学回家后,陪伴他们的也只有电视了。许多家长害怕孩子出门不安全或是会闯祸,往往也愿意用电视把孩子栓在家里。所以说,电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电视节目到底会对孩子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此,心理学家专门设计了实验,探讨电视媒体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实际影响力。
二、实验介绍
(一)实验一:亲社会电视节目对儿童行为影响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电视节目向观看的节目的儿童呈现一些具体的助人行为,试验当这些儿童处在同样的情景下时,他们是否会做出同样的助人行为。
2.实验过程
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普拉金(J.N.Sprafkin)等人设计实施。实验采用3×2因素设计。两个因素分别是电视节目和被试的性别差异。电视节目这一因素又可分为三种水平,分别是亲社会的《莱西(Lassie)》节目,没有帮助行为的《莱西》节目或《布雷迪家庭》节目,被试的性别分为男女两个水平,实验者随机抽取了30名儿童,男女各15名。他们分别被带到房间里观看半小时电视节目。一个节目来自于系列节目《莱西》,剧情是关于男孩莱西救狗的故事。为了使自己的小狗不被丢掉,莱西努力把它藏起来。当小狗滑入矿道出不来时,莱西又冒着生命危险把它救了出来。第二个节目也来自于《莱西》的系列节目,但故事是中性的,没有救狗的例子。第三个节目也是中性的,来自于家庭情景系列喜剧《布雷迪家庭》,描述的是孩子们试图创立一个荡秋千的时间记录,从而证明努力的重要性。
观看结束后,孩子们被带到实验室。主试邀请他们玩游戏,通过游戏积点能够换取奖品;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主试还请求儿童帮助困境中的小狗。儿童必须在为满足自己利益而继续玩游戏和帮助小狗之间作出选择。
3.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看了亲社会《莱西》节目的儿童比看中性的《莱西》节目或《布雷迪家庭》节目的儿童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助人行为,达到显著性差异,而后两个组儿童的助人行为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亲社会性电视节目在儿童助人行为中确实起到了示范和促进的作用,增进了儿童助人的意愿;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儿童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榜样。有时候,这比父母长辈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二)实验二:暴力电视节目与儿童攻击性行为关系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对儿童观看电视节目的长期跟踪调查,以确定暴力电视节目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2.实验过程
实验由艾伦等人设计进行,是一项长期的追踪研究。他们对875名9岁的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记录他们每天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喜欢的类型、家庭背景、以及同伴的评价等。随后他们又搜集这些儿童在19岁时和30岁时的一系列资料。
3.实验结果
调查显示,喜欢看暴力电视的儿童成年后表现了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他类似研究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些研究都在不断向家长、社会提出警告: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控制暴力电视节目向儿童的传播。
三、实验应用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电视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好的电视节目可以为儿童提供积极健康的模仿榜样,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成人世界。但是那些暴力血腥的节目亦会污染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在电视普及之前,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暴力行为,更不用说是血腥斗殴和谋杀。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暴力。电视生动、直观的画面为儿童模仿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N. Seppa,1997),58%的电视节目涉及暴力场面,而在这些节目中,79%的节目都不涉及对这些暴力行为的指责和惩罚。
长期收看暴力电视会对儿童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为儿童提供暴力榜样,诱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使儿童对暴力行为变得麻木不仁。现代影视作品不断追求血腥场面的真实,有冲击力。在这些场面的刺激下,人们的情感变得冷漠,并且不断追求更真实、更血腥的场面。此外,长期收看暴力电视节目还会降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儿童年龄尚小,不能完全区分现实世界与演戏之间的区别。虚拟的电视节目可能会使孩子处于迫害幻想的焦虑中,担心坏人闯入自己的房间,出门遇到车祸、凶杀案等,情绪变得不稳定、焦躁。
鉴于电视节目对孩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父母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多方面入手,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控制其消极作用。首先,在节目的选择上,家长要把好关。规定哪些节目是可以看的,哪些是不能看的。为孩子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如自然世界、趣味竞赛、儿童故事等,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同情心,限制暴力节目的播放机会。其次,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电视,通过观看节目增加亲子交流,同时也可就此机会向孩子解释电视剧情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帮助孩子从虚幻的世界中走出来,正确分辨是非黑白和价值观,从而尽量减少不良节目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再次,多陪孩子出去走走,参加各类户外活动,如郊游、登山、绘画、跳舞等,鼓励其多与同伴一起活动,别让电视成为孩子惟一的娱乐生活。
总之,电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给我们带来欢乐、提供信息、消磨时间。但同时它的许多暴力色情节目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因此,父母们必须把好电视关,为孩子筛选合适的电视节目。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行,另一个与电视相类似的媒介——网络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中有近30%的家庭拥有电脑,加上学校普及计算机教育,有五成以上的青少年儿童会使用电脑,上网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渠道之一。网络在给青少年儿童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学生思想道德领域以及行为规范方面产生的新问题。
网络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电脑有损儿童视力。眼科专家认为,儿童从早期开始每天花大量时间连续盯着电脑屏幕,可能引发与电脑相关的眼部疾病。儿童迷恋网络容易失眠,最近还有的专家指出,儿童过于痴迷互联网络会得“电脑屏幕综合症”等类似疾病。同时,大量的辐射也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网络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业。由于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因而会对儿童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儿童对网络的极度痴迷,产生网络强迫症,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同时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在促进儿童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会使他们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变差,阅读量的减少也不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
网络影响青少年儿童融入现实生活。由于使用者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真实身份,儿童可以借此塑造一个或多个跟真实身份不同的自我。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儿童的孤独感逐渐膨胀,于是他们渴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引起反响,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定位,扰乱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长此以往,儿童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他们会逐渐丧失现实社会的交往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于冷漠。
总之,网络的正负效应并存,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努力培养儿童认清并剔除信息垃圾、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尽最大努力确保他们免受其害。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