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2013-04-29 15:56侍荣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

侍荣军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纽带,也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而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有效问题”的设计和利用。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完全由教师设计,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2)问题缺乏伸展性,缺少思维内涵。(3)问题缺乏系统性,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4)问题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教学情境。(5)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把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使用两方面,谈谈如何确保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教学的落脚点。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问题的设计要分类指导。

问题的设计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凸显思维含量,做到基础性和综合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八个问题,分别是:(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探索中的失误?(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如何从政治、经济上向社会主义过渡?(3)“一五”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实质如何?它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5)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什么会掀起?各有何特点?结果怎样?(7)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怎样的破坏?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沉痛教训?(8)从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些问题中,第(3)、(4)、(5)、(6)、(7)五个问题都是基础性的问题,第(1)、(2)、(8)三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有很好的思维价值。

2 问题的设计要以预设为主,兼顾生成。

问题的预设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教师中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二是从学生中来。在讲授新内容之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提出。当然,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兼顾新问题的生成。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农业合作社的‘社与人民公社的‘社有何区别”这个问题,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很好的问题。

二、问题使用的有效性

有效问题的设计是有效问题教学的第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使用这些问题,则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使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问题的提出时机:不偏不离、恰到好处。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提问时机到回答人选,从整理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这些都需要精心考虑。还以上述列举的八个问题为例:第(1)个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提问,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基本要点;第(3)、(4)、(5)、(6)、(7)五个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知识点穿插提问,让学生详细理解基础知识;第(2)、(8)两个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小结阶段提问,让学生从宏观上进行总结概括,提高能力水平。

2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引导、总结提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积极引导,提醒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一定的见解、看法。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学习讨论中总结,对发现和生成的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互相启发,推进问题教学走向深入。

3 重视教师的引导总结:充分解疑、总结升华。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做提示或总结。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讨论要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对有难度的问题、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教材知识的关键点等,要根据情况或重点讲解,或补充说明,以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