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建
在每年的学校听课交流活动中,我们总是能发现这样的问题:执教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喜欢让班级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较多,其他学生只有在问题简单时才有机会回答。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想让课堂更加精彩,师生互动更加流畅,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对此,我心中很有疑惑,为什么我们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歧视提问”有必要吗?我个人认为这是毫无道理的,与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第一,学生没有“好”与“差”之分。高中是由初中向大学过渡的重要时期,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既然能成为高中生,说明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差异不大,在班级中之所以出现“好”与“差”之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学生进入高中后,思想虽然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暂时没有将全部的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一贯自觉认真的学生成绩自然比他们强些;其次,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接受知识的速度有快有慢,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差异;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对待学生,与教师接触多的学生一般成绩优异,而教师不闻不问的学生一般成绩滞后。由此可见,“好”与“差”之分是教师对学生的片面认识,人为的因素重了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人为地把学生划分等级。
第二,教师要包容每位学生,给他们以平等展示的机会。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位学生应该都有机会回答,只要他想说,我们就该给他机会。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许有的学生回答不是很完美,甚至会有错误,但有了错误,才会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回答,虚心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课本的知识。对于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帮助他们战胜内心的恐惧,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相信有了第一次回答,就会有第二次,甚至无数次。通过回答问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竞争意识,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创新提问的方式。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观念、新思路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的教师,才能永远站在三尺讲台上,并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要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提问方式,就必须加强学习。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融会贯通,根据教材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师生交流,弄清楚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等情况,以及学习中存在哪些困难。只有真正地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科学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而让提问效果令师生都满意,实现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要多看专业书籍和报刊,多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掌握新课改最前沿的信息,把握课改的最新动态,提高自己的见识,吸收能够为己所用的资料,创新提问的技巧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把握教学效果,以便因材施教;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就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告别“歧视提问”,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