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
【摘 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各26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组)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而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肌瘤剔除术
近年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其微创的优点取代传统开腹术式被广泛应用。我院从2010年01月~2012年12月应用腹腔镜技术对26例患者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子宫剔除术患者26例,作为腹腔镜组, 全部病例均为已婚,其中腹腔镜组经产妇22例,未产妇4例;年龄20~45(36.2±6.5)岁, 体重40~68(48.6±7.5)kg,同时选择同期行传统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26例患者为开腹组,进行比较 。入选病例选择标准:52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确诊为肌壁间或浆膜下子宫肌瘤,且要求肌瘤数≤3个,肌壁间肌瘤瘤体直径<6cm;均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排除宫颈、子宫体恶性病变;无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脚高倾斜15°,常规消毒铺巾后置入举宫器,检查子宫大小、肌瘤部位、数目及类型。腹部做3点穿刺,第1穿刺孔为脐孔处作10mm皮肤切口,套管针穿刺进人腹腔,置入摄像头。另取右下腹麦氏点无血管区10mm切口,置入相关器械,取对侧相对应的相当于麦氏点无血管区5mm切口,置入相关器械。维持腹腔压力12~15mmHg。根据肌瘤生长部位采用不同术式:①肌壁间肌瘤及无蒂的浆膜下肌瘤,单极电凝刀纵形切开与肌瘤直径相等的子宫浆膜肌层.暴露肌瘤包膜,切开,用齿抓钳夹住肌瘤,沿着边缘电凝血管,逐步剥离肌瘤后,再用2-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子宫创面,创面电凝止血,遇宫角等血供丰富的肌瘤,切除肌瘤前在周围注入垂体后叶素6U,以减少出血。剔除的肌瘤用子宫粉碎器旋切取出组织送病理检查;②对于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双极电凝蒂部,切下肌瘤,创面予以电凝止血即可。开腹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开腹进入腹腔,在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剔除肌瘤,用可吸收线缝合后,逐层关腹。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
1.4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的年龄、体重指数以及肌瘤的数目及大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2.2 围术期情况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与开腹组
相比,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
2.3 随访情况 两组切除肌瘤经病理检查均为子宫平滑肌瘤,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均随访3个月,B超检查示子宫正常大小、肌层无异常回声。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晚婚晚育,并且更加重视子宫的生理功能及身体的完整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也日益增加。而伴随妇科腹腔镜治疗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已经成为目前子宫肌瘤患者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深受患者欢迎。但腹腔镜手术毕竟为镜下操作的手术,技术上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有很大的不同,要真正发挥其微创的优点,减少中转开腹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治疗上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正确的术前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不能像开腹那样可以触摸子宫,发现微小的肌壁间肌瘤,肌瘤过小或者位置较深均易遗漏;镜下二维图象中进行操作,不能进行三维空间观察,使术者即使有非常丰富的剖腹手术经验,在腹腔镜手术时仍有一定困难,因此术者在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技术水平,结合患者的肌瘤位置、瘤体大小、盆腔病变等进行综合考虑,严格选择合适的病例,才能充分体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微创优点,否则可能导致失血过多、邻近脏器损伤、手术失败等后果。26例患者手术令笔者体会到,对于初学者该手术主要适合于中等大小、少于3个的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至于肌瘤体积,依肌瘤类型、位置而定,如为有蒂浆膜下有瘤,肌瘤大小对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影响(尤其是具备肌瘤粉碎器者);而肌壁间肌瘤,以肌瘤直径<6cm为宜,如肌瘤体积较大,则子宫创伤面大,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增加,并且剔除肌瘤时恐伤及输尿管,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1-2]。本研究中腹腔镜组病例严格遵循上述手术适应症选择,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需中转开腹,术后恢复快、出血量少,但手术时间比开腹手术显著延长,说明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病例的选择,对于初学者腹腔镜下操作熟练程度还是能显著影响手术时间,随着经验增多,手术时间自然会缩短。所以术者应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应症,没有统一标准,初期当以谨慎、安全为上。当然,随着术者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设备的不断完善,适应症也可以相对放宽。
3.2术中止血及子宫的切口缝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通过显示在电视屏幕上的手术野,借助微型长杆器械进行的完全腹腔内操作。这就要求术者必须具备熟练的镜下操作技巧,掌握肌瘤剔除“先电凝止血、后切除”的原则[3],术中分清解剖层次,界线不清者,应先电凝止血后切割;分离时应根据肌瘤的大小,对瘤体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分离前在瘤体周围注射稀释后垂体后叶素,小剂量的垂体后叶素对循环系统血压影响小,安全性高,它能够有效促进子宫血管的收缩,达到减少组织分离及肌瘤娩出时出血的作用[4]。剔除肌瘤时配合电钩、电凝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肌瘤裸露后再用大抓钳钳夹肌瘤,在牵拉、旋转的同时,贴近肌瘤进行分离,肌瘤剔除后应先止血再缝合瘤腔,缝合时既不能留有死腔造成术后出血、感染,也不能过密、过紧,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缝合是子宫缺损创面的止血及修复最有效及最牢靠的方法,特别是肌瘤剔除后对瘤腔的快速缝合,可以明显减少出血[5]。
总之,从我们开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情况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敏,林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剁除术38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157.
[2] 盛晓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口.腹腔镜外科杂志,2007,12(1):40.
[3] 王东晖,于静,钱素敏.腹腔镜大子官肌瘤剔除术112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5):4041.
[4] 张菁云,傅晓华,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催产素比较.浙江临床医学,2007,9(7):900.
[5] 费冬,宋恩源,张艳.腹腔镜子官肌瘤剔除术止血方法探讨.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