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娟
【摘 要】目的:了解南通市养老机构现状,为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方法:对南通市7所养老机构及入住的250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养老机构的情况,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身体状况、业余活动、入住养老机构原因等调查。结果:只有1所养老机构配备有足够的医生护士康复技师,95.1%的护工文化程度在小学文化以下,年龄50岁以上的占93%,入住老人中女性占70.5%,丧偶的占67.6%,确诊有慢性病的占82%,长期服药的占75%,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占78.3%,无业余活动的占60.2%,入住养老机构原因子女无暇或无能力照顾的占50.4%,结论:养老机构应增加医务人员的配备,建立入住老人的健康档案,加强护工的培训和管理,注重老人的个性化饮食,重视老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以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口老龄化席卷全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素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南通市早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同期总人口的10.2%,先于全国18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有老年人170万,占总人口的22.3%,分别高出江苏和全国5.3%和9.8%[1]。为了解养老机构的情况,于2011年10月至12月,对南通市7家养老机构及入住的250位老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南通市7所养老机构及入住的250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实地走访,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养老机构问卷共7份,均有效,对入住老人的问卷实发250份,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97.6 %
2结果
2.1养老机构的情况 7所养老机构中只有1所养老机构配备有足够的医生护士康复技师。养老机构的护工小学文化以下的占95.1%,50岁以上的占93%。7所养老机构提供给入住老人的饮食均采取统一标准,虽体现了荤素搭配,但未体现个性化饮食。由此可见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资源缺乏,护工整体水平偏低,膳食缺乏科学性和个性化。
2.2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调查的244位老人中男性占29.5%,女性占70.5%。已婚的占25.8%,丧偶的占67.6%,离异的占2.5%,未婚的占4.1%。入住老人中以女性、丧偶为主,调查中发现此类人群情感上较脆弱,有孤独无助之感。
2.3入住老人的身体状况 调查的244位老人中82%确诊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居首位占41.8%,心脏病占19.7%,糖尿病占15.2%,脑血管疾病占10.2%,肺部疾病占7.8%其它占5.3%,其中长期服药的占75%。有78.3%的老人生活不完全自理,仅有21.7%的老人生活是完全自理的。这说明大部分老人受慢性病的困扰,身体状况普遍较差,自理能力较差。
2.4入住老人的业余活动 调查显示超过60%的老人无业余活动,有业余活动的老人中也仅仅局限于以看电视看报纸为主,业余活动单调。详见表1
2.5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 调查的244位老人中因子女没时间或无能力照顾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超过50%,详见表2
3讨论及对策
3.1增加养老机构医务人员的配备,建立入住老人健康档案。
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中有82%确诊有慢性病,长期服药的占75%。老年人患病特点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多种疾病常同时存在,易发生并发症。本次调查发现只有1所养老机构配备有足够的医生、护士、康复技师。养老机构应配备足够的专业医生及护士,以应对老年人突发病情变化,定期为老人进行体检,给予肢体功能障碍的老人进行功能锻炼,并且通過开展健康教育,给予用药指导,加强老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训练相应的自我保健方法以减少老年人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养老机构在老人入住时应对其进行评估,包括健康史、精神状况、自理能力、功能活动等,并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老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医务人员全面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在老人发生严重疾病需入院治疗时提供既往病史依据。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与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卫生服务资源,在解决老有所养的同时,保证老有所医[2]。
3.2加强养老机构的护工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护工的整体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占78.3%,这就要求养老机构有较多的护工去给予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护工承担着在住老人生活护理的各项工作,对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护工队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职业道德欠高尚,整体素质偏低,护工的培训均由养老机构自我培训,没有按标准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核。调查结果与黄菲等人对于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现状的调查结果相似,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存在同样持证率较低的状况,全国的养老护理员有20多万人,而取得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多人,持证上岗率只有10%[3]。养老机构应规范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实行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对未取得资格证的在职人员分期、分批进行职业培训,将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逐步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保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从而提高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4]。制定老年护理操作规范与评价标准老年护理的各项护理操作如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如整理和更换床单位、洗头、沐浴、洗脚、会阴清洁、口腔清洁、修剪指(趾)甲等]、饮食护理(如喂水、喂食、食物选择与加工等)、大小便护理、体位移动等,应有相应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质量评价体系,让护工做每一项操作都有规范可循,有标准可依,并定期进行考核。抓好在职护工的职业道德,增加责任感,学会换位思考,体贴同情病人,不断地提高护工的整体素质。
3.3注重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个性化饮食
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一日三餐全部都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弱,咀嚼能力也因为牙齿松动脱落和咀嚼肌力的降低而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食物应细、软、松[5],加上入住的多數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饮食又要符合治疗的要求,而本次调查发现老人的饮食一日三餐都是同一个标准,养老机构应配备专业的营养师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个性化的膳食,并选择精通厨艺的厨师掌勺,保证合理营养、美味可口的膳食。
3.4重视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中女性占70.5%,丧偶的占67.6%,子女无暇或无能力照顾占50.4%,60.2%没有业余活动,有业余活动的也是以看电视看报纸为主,缺乏社交活动。这些老人远离亲人,在情感上较脆弱,有孤独无助之感。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与外界沟通不够或缺乏活动,不但会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精神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倾向[6]。本次调查发现养老机构除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房间的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外,对老人的精神及心理需求相对忽视,养老机构应多设计和开展符合老年人的活动,如下棋,阅读,绘画,健身等,定期组织老人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出去游玩参观,观赏市容,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壮大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和深化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志愿者定期来养老机构与老人谈心,表演文艺节目等,给予老人一定的心理支持,使志愿者服务经常化,制度化,让老人体会到亲情和关怀。养老机构应配备心理辅导员,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问题的老人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在解决老有所养的同时,保证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 葛迎峰.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和对策[J].考试周刊,2011(29):237.
[2] 唐万琴,丛晓娜.徐波,等.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省卫生事业管理,2009(6):34—35.
[3] 黄菲,张会君,尹姣.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及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570—573.
[4] 张慧清,申秋.广西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状况的分析与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28—32.
[5]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1.
[6] 俆冬英,陈姗姗,谭秀英,等.广西养老机构现状调查[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4):110—112.
南通市科技局课题 项目编号K20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