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追求辩证和谐

2013-04-29 00:44王有鹏
广西教育·B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辩证和谐课堂

王有鹏

【关键词】课堂 辩证 和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24-0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通过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万物需要和谐,课堂教学显然也需要和谐。当前,许多教师正在着力打造和谐课堂,但是在追求和谐课堂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课堂存在着违背唯物辩证法的现象,或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违背关于全面看问题的“两点论”观点;或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违背关于有重点地看问题的“重点论”观点。因此,笔者主张课堂应遵循唯物辩证法,追求辩证和谐。

一、教学目标辩证和谐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重视知能目标的落实而忽视情感目标的落实,这是违背唯物辩证法“两点论”要求的。也有一些教师,虽然承认落实情感目标的必要性,但是并没有把情感目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违背课堂教学的宗旨的。比如,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是德育课而非一般的文化课,如果把这门课上成一般的文化课,就消弭了本课程的特点,也违背了唯物辩证法“重点论”的观点。因此,课堂应该兼顾知能目标与情感目标且以情感目标为重,追求教学目标的辩证和谐。

二、教学关系辩证和谐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学记》说:“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笔者主张课堂应有教有学,教学兼顾,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做到“以教为条件,以学为基础”,力求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以教为条件”的原因在于:教是学生的学所必须的,教不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还是学生身心健康、审美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教”这一条件,学生的学是难以正常和有效进行的。“以学为基础”的原因在于: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要想教得有效,教得成功,就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依据学生的能力基础,依据学生的心理基础,依据学生的思想基础等。脱离了学生这一“学”的基础,教师的教就是盲目的,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笔者不赞成“学跟教走”“因教定学”,不赞成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也不赞成“教跟学走”“因学定教”,而是主张有教有学,教与学都跟着教学目标走,跟着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走。因此,课堂应该兼顾教与学且以学为重,追求教学关系的辩证和谐。

三、师生关系辩证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是中国教育的一句古训,它表明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笔者主张课堂应有师有生,师生兼顾,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角”。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学应该“以教师为指导”。与“指导”相近的词包括“引导”“诱导”“帮助”“激发”“辅导”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担任着“导演”“导师”等“导”的角色,包括指导学生预习、探讨、活动、练习、评价和反思等。“以学生为主角”,表明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这一“舞台”上的演员。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角的作用,进行参与性、体验性、对话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笔者不赞成“教师中心论”,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独占课堂,反对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赞成“学生中心论”,反对以学生为中心,反对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赞成“主导主体论”,因为教师的“主导”往往变成了教师的“主宰”,教师往往仍然控制着课堂,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维,羁绊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赞成“双主体论”,即主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为它仍然没有跳出课堂上谁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因此,课堂应该兼顾师与生且以生为重,追求师生关系的辩证和谐。

四、教学资源辩证和谐

教学资源是对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辅助作用的各种素材或条件,其中最常用、最普通、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课本。课本即教科书,它是由学科专家精心编写,并通过有关部门严格审查才批准使用的。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教师无视课本资源的价值,片面夸大甚至迷信课本以外的资源(本外资源)的价值,把课本抛在一边“另起炉灶”,大量使用本外资源,使课堂从表面看热热闹闹,但是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华而不实,有作秀之嫌,致使课堂低效甚至无效。当然,迷信书本也不行。长期以来,一部分教师很少使用甚至根本不使用本外资源,也并没有深刻挖掘和灵活使用课本,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地、片面地、不科学地使用课本,致使课堂丧失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应该兼顾课本资源与本外资源且以课本资源为重,追求教学资源的辩证和谐。

五、教学问题辩证和谐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问题。《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学就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性,就会走向盲目和随意。目前,一些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工作作风不够踏实,对课前预设采取了草率的做法,或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或马马虎虎地进行教学设计,或根本不进行教学设计,严重忽视教学预设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重视课前的精心预设,也要重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这里强调了要重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没有精彩生成,教学就缺乏了趣味性和创造性,教学就陷入了机械和教条。目前,一些教师虽然有课堂生成的意识,但是往往夸大生成的作用,存在过分追求生成、在不该生成时刻意生成、生成过程失控等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兼顾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且以预设问题为重,追求教学问题的辩证和谐。

六、学习方式辩证和谐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一要求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是主动的学习,更不会是创造性的学习,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都会成为空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忽视接受性学习。目前,一些教师把接受性学习看得一无是处,似乎接受性学习是导致教学无效的罪魁祸首,岂不知,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它的根基与生命。有一则幽默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学习方式的作用:接受性学习嘲笑探究性学习:“瞧你,走路弯弯曲曲的,费事又累人!瞧我,走路直来直去,省时又爽快!”探究性学习也不甘示弱:“虽然我不直接,但会有曲折的美丽和意外的惊喜!”学者听了笑着说:“其实,在学习之路上,你们都有各自的用武之地!”可见,教学应该兼顾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且以探究性学习为重,追求学习方式的辩证和谐。

七、教学手段辩证和谐

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以多媒体为标志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其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时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过于依赖这一教学手段,有时为手段而手段,忽视了实用性,彻底抛弃了传统教学手段,只图满足学生的视听,结果喧宾夺主而冲淡了教学内容。也有一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滞后,行为懒惰,上课图省事,将课堂教学简单化,拒绝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对于现代教学手段,既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好的板书不但提纲挈领,知识的概括性、逻辑性、直观性比较强,而且简短明快,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出的是简易实用之美,是洗尽铅华的朴素之美,也是赏心悦目的生动形象之美。因此,教学中应该兼顾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且以现代教学手段为重,追求教学手段的辩证和谐。

八、教学评价辩证和谐

表扬与批评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评价方法。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应该学会表扬,肯定学生的言行,赞许学生的表现,赏识学生的行为,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存在表扬欠妥的问题。有的教师在不该表扬时表扬,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真实、虚伪做作,甚至觉得老师可能在说反话,在讽刺、挖苦人,因此对老师的表扬并不领情;有的教师在表扬学生时夸大其辞,使用一些大而空的评价用语,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聪明绝顶”“无与伦比”等,使评价缺乏针对性,无法使学生获得受到表扬的深刻情感体验,反而感到老师的表扬廉价、言不由衷、华而不实。也有一些教师视批评为家常便饭,对学生过于严厉和苛刻,有的讽刺挖苦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评价充满“火药味”,使课堂面临“白色恐怖”,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或只批评不表扬,这样也难以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师应该兼顾表扬与批评且以表扬为重,追求教学评价的辩证和谐。

综上所述,只有追求教学目标、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学资源、教学问题、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辩证和谐,课堂才能弹奏出和谐的乐章。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辩证和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