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高职制造类专业项目教学现状,从五个阶段对高职制造类教学项目设置的实施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高职 制造类专业 项目
教学 设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41-0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高职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对机械制造的一线操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与现代企业管理对人才需求的矛盾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就业后能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并在企业生产中具有协调可持续发展性提供宽阔平台。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项目教学现状
在以往的学校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学校对现代企业的用人意图理解不透,培养定位欠准确等,学生进入企业后动手能力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进入企业后仍需进一步进行培训,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不高。随着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职业教育模式已被打破,教学课件、动画、录像等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利用,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生动形象,但依然没有脱离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跟随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实施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成为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高。
在现行的教学中,按照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机械制图、机械结构与分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编程等课程都结合生产生活设置了项目,通过项目驱动,带领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各课程的相关知识,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更好地提高。从现行的项目教学开展来看,各课程的项目设置都是针对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各小项目,实践动手使学生学习更为主动,而学校也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的引入和改进,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各课程的项目设置有的是一门课程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缺乏相关理论上的综合和相互关联性,有的是与生产实际或经营活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的项目与以往的实训没有多大差别,不能达到具备直接为地方为企业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更多地关注于实践动手,注重实践而轻理论,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联系不紧密,缺乏综合性。如在机械结构课程设置中,会进行一些简单的结构设计的项目活动,结构设计中对一些零件的尺寸要求,公差要求无法和已有公差配合中的知识点结合联系起来,而是照搬照抄参考资料中的数据,学生设计出来的结构是否合理,设计出来我们后续能否加工出来?学生通常仅对本课程内相关项目得出结果,而没有注重在项目过程中各相关知识的联系,即使课程组费尽心思地安排了很多实践动手的项目,但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缺乏关联性,学生仅仅是完成项目,得到了一次训练的机会,并没有能感受到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以及企业对一线技术人才的要求。制造类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岗位,制造类专业应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专业技能和发展能力,项目设置中应结合学生就业,突出项目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围绕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组织教学,围绕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安排项目设置,进行实践训练。
二、高职制造类教学项目设置构想
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对机械制造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直接为地方或机械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机械制造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高职教育进行项目设置,离不开专业知识,离不开技术技能,离不开有关职业岗位所需的内容,制造类专业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是企业用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应从重视科学性与专业性转向重视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在项目设置中使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的实施,强化了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性和技术基础课的针对性,使专业技术基础、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更紧密地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如何使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加强理论联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就能适应现代企业对高技术复合型一线操作人才的要求而直接上岗,并在企业生产中能具有可持续协调发展性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类学生具备有一定的制图理论,会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能对其中简单的零件进行工艺规程的编制,进行数控加工编程,并加工出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但是,现行阶段他们的这些能力都是独立的,设计出来的结构并没有得到实践合理性的检验,编制出来的工艺规程合理性也没有得到加工的验证,在加工零件和审核零件图的时候也没能分析出零件的作用和各技术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加工出零件,他们的知识点都是单独的并没能很好地联系结合在一起。当代企业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一线技术工人,学生也需要在企业生产中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单个的项目设置使他们具备各种不同的能力,但如何把这种知识点联系起来,更好地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企业生产中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如何把各种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在现行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选择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具体的教学项目来实施教学,借助于这个载体,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白机械生产制造的基本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的生产实际。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选择现在比较成熟的某运输装置的传动装置的设计生产过程为载体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阶段:相关知识准备及感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掌握基本制图知识,公差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项目了解制图的基本原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并掌握公差配合的相关知识,完成学校现有的减速装置的拆装与测绘项目为结构分析设计作铺垫。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阶段。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将开设机械结构与分析等课程,本课程将以某运输装置的减速装置设计的项目为载体,给学生下发任务设计任务,以企业泒发生产任务工单的形式让学生接受任务,在这个阶段里学生会根据任务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相关设计与绘图,了解掌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个阶段里除了具有简单设计能力,学生还能加强掌握和理解前期的绘制技能,而在前期的拆装绘制减速装置的项目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形象的参考,并在设计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公差配合的要求,最终完成减速装置的设计。
第三阶段:工艺设计阶段。学生将会接触了解切削加工的相关知识,工艺规程的编制及零件的数控编程的相关原理,在上一阶段的减速装置设计里,往往会包含机械加工中的常见到的典型零件,如盘套类零件、轴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把上一阶段设计中的零件拆作为载体,拆分成各项目,不同类型的零件每组接受一个工艺规程编制的任务,在工艺规程编制的时候,学生此时会再次从工艺合理性的角度审查结构设计的时候各零件结构和技术要求的合理性,在编制工艺规程的同时改进设计方案,更好地理解设计与加工经济性的关系。
第四阶段:零件加工、装配阶段。本阶段里将把上一阶段已经编制好工艺规程的零件进行加工,此阶段里的零件图、工艺规程都将是学生自己设计编制,不再是任课教师直接给出,这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设计与加工直接的必然联系,各种技术参数设计确定的合理性,并在加工中进一步检验上一阶段的工艺规程编制的合理性,改进原来的工艺规程方案,按零件图要求加工出合理的零件,各组把零件加工好后统一协调装配,通过最后的加工装配还可以考验同学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行性,不同同学加工出来的零件整合装配,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第五阶段:为企业服务阶段。通过上述前四阶段,学生已经培养掌握现代企业机械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具备了基本设计制造能力,掌握了生产设计的基本流程和环节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团队项目组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为一些中小企业进行技能服务,让学生从教学的模拟中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去,为地方服务,为社会服务。
三、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教学项目团队的建立。在此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分为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里,各阶段里的侧重点不同,对老师的要求也会不同,学术有专攻,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教学项目团队成员的组成将包括以下五方面:基本知识小组、机械结构设计小组、机械制造工艺小组、机械加工小组、企业服务项目小组。项目设置实施由教学项目团队成员共同讨论统一组织协调完成,而每一阶段的具体实施,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则由每个阶段小组负责人来进行。
(二)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要求。项目教学法是“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摆脱以往的传统讲授,知识的传授者模式,转变为教学活动中开发者、设计者、引导者,既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中获得获取理论知识,教师应该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的有关知识;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是以模拟企业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了解现代企业对一线人才的要求,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企业岗位能力。
合理设置教学项目,项目设置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可以更好地实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也能在学校就体会到企业生产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定位,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生产中,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闫瑞涛,马光全.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硅谷,2008(13)
[2]图力古日,陈宝芬.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徐兵,孙海泉.CDIO在高职制造类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23)
【作者简介】欧艳华(1973- ),女,广西平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