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本习题的演变

2013-04-29 18:41陈永飞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类比延伸多角度

陈永飞

摘要:课本习题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 重视习题的演变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掌握数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以课本习题为根本,以习题作为思维的生长点,深入挖掘习题的内涵,把课本的习题加以适当变式、多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全方位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去归纳、拓展、延伸。这样对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习题;类比;多角度;延伸

近年来梅州市的中考试题和有关辅导资料中,出现了一类试题,它们都以课本例习题为原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变化、拓展。体现了命题源于课本的趋势,符合中考说明中所提出的命题原则:“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如2012年梅州市中考试题第19题,如图1,AC是⊙O的直径,弦交于点D。

(1)求证:△ADE∽△BCE;

(2)如果AD2=AE·AC,求证:CD=CB。

分析:(1)由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可得∠A=∠B。又由对顶角相等,可证得△ADE∽△BCE。

(2)由AD2=AE·AC可得■=■,又由∠A是公共角,可证得△ADE∽△ACD,又由AC是⊙O的直径,以求得AC⊥OB,由垂径定理即可证得CD=CB。该题以三角形和圆为素材,涉及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性质、垂径定理等基础知识,此题难度不大,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但本题的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课本习题不够重视,本题在教科书中能找到眼熟的影子,它们解答的方式与本题几乎同出一辙,如果善于归纳总结,考生完全可以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试题原型:(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56页34题)如图2,A,B,C,D是⊙O的四个点,AB=AC,AD交BC于点E,AE=2,ED=4,求AB的长。

事实上,课本上的每一道习题,都是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示范性和探索性,所蕴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以课本习题为根本,以习题作为思维的生长点,深入挖掘习题的内涵,把课本的习题加以适当变式、多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全方位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去归纳、拓展、延伸,这样对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发展智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常规教学中的粗浅教学实践、做法与体会与大家分享、交流与探讨,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类比,强化知识网络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体能、智力的发展阶段,他们对世界感到陌生和好奇,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中,不是缺乏已有的知识,而是缺少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恰当类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类比,不但要注重知识表面,更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还要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局部的数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数学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认识,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案例1:(如图3)在△ABC中,∠A=68°,点I是内心,求∠BIC的大小(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P131第2题)。

分析:点I是内心,说明I是△ABC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即BI、CI分别平分∠ABC、∠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ABC与∠ACB的和,即可求∠IBC与∠ICB的和,从而可求∠BIC的大小。

变式1,(如图4)在△ABC中,∠A=68°,点I是垂心,求∠BIC的大小。

分析:点I是垂心,说明I是△ABC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分别延长BI、CI,从而轻松求出∠BIC的大小。

变式2,(如图5)在△ABC中,∠A=68°,点I是外心,求∠BIC的大小。

分析:点I是外心,说明I是△ABC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连接AI,可得AI=BI=CI,进而求出∠BIC的大小。

通过上述变式,使学生掌握了内心、垂心、外心的定义和性质,同时又掌握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案例2:做一做:任意作一个四边形,并将其各边中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P91做一做)

变式1,求证: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求证: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求证: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5,顺次连结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多角度分析,优化解题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习题的多角度观察、分析、联想获得多种解题途径,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与情趣,從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解题思路。

案例3: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习题3.4第2题)

已知:如图6,在△ABC中,AD=BD=CD。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法1:如图6,利用两锐角互余。

∵AD=CD,CD=BD,

∴∠1=∠A,∠2=∠B。

在△ABC中,∵∠A+∠B+∠ACB=180°,

∴∠A+∠B+∠1+∠2=180°,

∴2(∠A+∠B)=180°,

∴∠A+∠B=90°,∴∠ACB=90°

∴△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法2:如图7,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

延长AC到E使CE=AC,连接BE。

∵AD=BD,

∴CD是△ABE的中位线,

∴CD=■BE,

∵CD=■AB,

∴AB=BE,BC⊥AC,

∴△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法3:如图8,利用此三角形与某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或全等)。过点D作DE⊥BC交BC于点E。

∴CD=BD,

∴BE=■BC,

∴■=■=■,

∵∠B是公共角,

∴△BDE∽△BAC,

∴∠ACB=∠DEB=90°,

∴△ABC是直角三角形。

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经过归纳、总结、联想,可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力的目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与延伸,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同中求异,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使学生学起来不觉得乏味也有新鲜感,运用类比、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触类旁通,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活跃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案例4:如图9,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ABCD的一边AB=xm,面积为ym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P67)

分析:要求矩形面积,可求BC长度,而BC的长度可用三角形相似求出并用x的代数式表示为(40-x),所以矩形面积y= (40-x)x,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可求出当x=20m时,y有最大值为300m2。

拓展1,在上一个问题中,如果把矩形改为(如图10)所示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矩形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拓展2,如图11,AD是ΔABC的高,BC=60m,AD=40m,点E、F是BC边上的点,点M在AB边上,点N在AC边上,四边形MEFN是矩形。设矩形MEFN的一边EF=xm,面积为ym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通过上列拓展,可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和二次函数的知识,同时运用类比、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异中求同,最终总结出当矩形的一边为三角形的中位线时,矩形的面积达到最大。

总之,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及总复习,一定要合理“回归”课本,不能过分依赖或滥用复习资料,应优先考虑利用课本中素材、例题、习题,进行适当拓展、演变、延伸与归类整理,使其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对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类比延伸多角度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教学法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