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约举行,聚集了几乎全华语电影的从业者、研究者和爱好者,场面一如往年热闹。在上海影城所在的番禺路附近,连小餐馆和服装店的生意都兴旺许多。你可以看到各色媒体记者背着硕大的工作包行色匆匆奔赴发布会;在等候看一部展映影片时,你很可能看到著名的影评人周黎明先生在候场区批判某部国产烂片;你还可能在电梯里偶遇高大帅气又随和的金爵奖主席汤姆·霍伯先生……
而在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场景更为有趣,一边是电影新秀们在热火朝天地卖片,一边是影业大鳄们坐在台上为国产电影把脉。今年的国产电影市场的确有些不一样,票房达到新标杆,资本大批涌入,中小成本吃香,新锐导演出头,大导演中心制现瓦解之势,然而也出现了无数平庸的跟风之作和诸如《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奇观电影。市场到底更需要大片还是小片?更多演员将转行当导演?行会如何维护导演和编剧权益?……在一场又一场论坛对话中,我们发现世界电影在面对着很多相似的问题。电影人们虽是坐而论道,但一些声音不乏尖锐,不乏启发,本刊特制作专题,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