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侃
讨论近几年的中国电视业,节目模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和2011年的《中国梦想秀》这两档引进海外模式节目的成功让国内电视业意识到了模式的价值,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大热则点燃了各个电视台“疯抢”海外模式的热情。
据统计,2013年各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的节目将超过60档,排名前列的各家卫视周末黄金时段的节目几乎都已被模式节目占据,诸多二三线卫视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如河北卫视引进了来自土耳其的节目模式《谁是高手》,厦门卫视引进了来自英国的模式《鸡蛋碰石头》及美国的模式《老爸拼吧》,不胜枚举。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电视业来说,引进海外模式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它不仅能帮助中国电视节目实现创意层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用海外分工和流程极其清晰的机制来扭转中国电视无序、随意的现状,实现生产机制的再造。观察国内电视台可以发现,制作水准最高的几家电视台正是经过了最多模式节目操作训练的那几家。
从商业的角度看,模式也颇有价值。模式的创意往往都已经过检验,在别的国家创造了不错的收视效果。根据节目模式制作节目相较于自行探索也能提高效率,因其提供的节目制作流程是已经过多次试验、优化的,从而能够帮助制作方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也往往是一个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品牌。在获得模式授权的情况下,制作方可以使用节目的品牌作为营销的手段,在寻找节目的赞助商和广告商,提升节目的知名度方面都大有裨益。笔者在与一些电视台主管交流时甚至得知,一些模式的引进是在广告商的强烈支持下进行的。
可以预见,在政策不干预的情况下,模式节目将在中国电视业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海外节目模式引进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些误区造成了很多模式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成功的节目并不多见。
误区之一是有些电视台不顾自身平台的实力和特点,没有选择与平台匹配的节目,从而导致效益不佳。如某电视台拿出年度广告收入的十分之一推出了一档大型选秀节目,但由于平台过于弱势,也没有足够的营销资源支撑,致使节目反响平淡,入难敷出。
误区之二是过于急功近利,希望模式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没有给节目和制作团队足够的成长空间。殊不知模式节目也像人一般,有的是属于慢热型的,需要逐步地累积人气,而对制作团队而言,模式化的操作机制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团队成员之间也需要经历磨合期才能培养出默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最大的误区则在于操作模式节目的商业机制层面。由于引进自海外的节目模式大多规模较大,投资往往在数千万乃至上亿,对制作团队的规模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仅凭电视台自身的制作力量通常难以完成,尤其对于二、三线卫视而言。因此很多节目都由民营制作公司完成,但采取的合作模式大多为陈旧的定制模式,即电视台按照一定的预算,将节目部分或整体打包给民营制作公司。
民营公司为了保存自己的利润,会首先截留部分预算,剩下的投资再用于节目制作。这种合作模式能较好地控制节目的成本,但却难以对制作公司形成足够的激励,因为节目最终成功与否和其未形成直接的利益关系。即便是某些电视台根据节目收视表现对制作方进行一些奖惩,也已是“秋后算账”,无法影响已经播出的节目质量。
因此在电视台与社会公司合作操作模式节目领域,亟需创新合作模式。去年《中国好声音》的播出方和制作方采取了“广告分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双方根据收视率的情况对广告进行分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遗憾的是,这种合作方式在当下并未成为主流,究其原因,一是很多电视台仍然比较保守,不愿意被触动广告这块核心利益。二是动辄投入数千万制作一档节目的制作公司数量很有限。如何突破,仍有待业界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