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传统的方法。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而且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学语文大纲也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
在新课之前读,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为了达到训练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对于句子,要反复的朗读,读得通顺;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只起指导作用,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而不急于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
在新课中更要重视朗读训练,教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进入精讲课文后,要把感情朗读和讲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如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盲童安静拢住蝴蝶又放飞的场面,用心聆听安静的内心世界,在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她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对于诗歌和抒情散文,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深究内涵。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振撼学生的思想,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表象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课后仍然要要求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要使学生的语言准确、具体、生动、有条理,要加强语感训练,而语感训练主要靠朗读,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获得感知。借助多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要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