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慧爽 薛丹 徐晓婷 王家琦 娄望江 陈小萍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为提高护理工作者的输液安全意识,尽量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输液微粒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输液用具对输液微粒产生的影响
1.1胶塞 目前临床使用的胶塞有丁基胶塞和聚异戊二烯胶塞。据吴胜林[1]等人报道,在同样穿刺后丁基胶塞产生的微粒更多,可能是由于丁基胶塞较聚异戊二烯胶塞脆性更大,在穿刺过程中,与针头摩擦易产生碎屑,同时聚异戊二烯胶塞较好的回弹性使其在穿刺后的孔隙较快恢复至较小,所以密闭性也较好。因此选用聚异戊二烯胶塞及覆膜胶塞的溶液能减少微粒污染。
1.2针头 微粒常由于普通针头斜面刺入瓶塞时截割橡皮而成。实验证实锥形多侧孔锥尖锐利,针孔位于针杆侧面,当针头刺入瓶塞时,侧孔与瓶塞接触面的180°,避免了普通针头之锋利斜面切割橡皮而形成微粒的缺点[2]。
1.3 输液器过滤装置 普通输液器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15μm,无法对 6~1 0μm的微粒截留,精密终端过滤器采用的是2~5μm孔径的过滤介质,可以滤除药液中绝大部分不溶性微粒。所以不断改进输液终端过滤装置的技术是目前预防微粒侵入人体的最有效措施[3]。
1.4 玻璃安瓿 虽然现在大多数玻璃安瓿都使用非易折型的曲颈安瓿,但因曲度不够、颈部玻璃较厚,仍很难掰开,所以还需在其颈部进行割锯[4]。经研究,安瓿颈部割锯长度与所产生的微粒量呈正比关系,割锯越长,产生的微粒量也越多。经过大量的设计研究,目前已有新型玻璃安瓿开启装置研发[8],以减少玻璃碎屑进入输液液体。
2 护理人员操作及环境对输液微粒产生的影响
2.1 护理操作因素 在配药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切割安瓿瓶的方式、粉针剂药物时没有充分溶解等都会产生大量的输液微粒。如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安瓿开启的一瞬间,由于安瓿内外压力的不均衡,瓶内负压使气流倒吸,会将用砂轮锯掉的玻璃碎屑吸人安瓿内,污染药液;操作时选择的针头较大时,针头切割瓶塞所产生的橡胶屑微粒会增多,且与穿刺次数成正比。抽吸时,倒置安瓿,针头置于安瓿的底部或颈口抽吸药液,使大量的输液微粒进入输液液体。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工作马虎,操作不当,更容易引起输液微粒污染。
2.2 环境因素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医院配液室都在普通的治疗室中进行,人员流动大,造成空气不洁净。输液时病房中的尘埃、细菌、纤维、微生物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因此医院要改善配置环境,为减少输液微粒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3 输液微粒的对人体的危害
3.1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当药液中的微粒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的内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进而组织缺氧。
3.2 引发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以后,可随着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引起血小板的黏着,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3.3 引起肉芽肿 当小于人体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脑、肾等器官,这些器官的吞噬细胞在吞掉微粒后死亡,细胞释放的一种水解蛋白会不断的黏附另外一个吞噬细胞,在局部形成肉芽肿。
3.4 引起肿瘤样反应或肿瘤形成 有报道石棉纤维可引起肺纤维化和癌症,大量放射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引起白血病或白细胞减少症。
3.5 引起热源样反应及变态反应 药液中含有的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以在注射部位、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变态反应。同时输液微粒常是致热源的主要成份,可以引起热源样反应。
4 护理工作中输液微粒污染防护
4.1 注意药物的配伍 严格控制输液瓶内药品总数,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前,严禁随意配伍。
4.2规范护理操作 在配制药液和输液前,仔细检查药液的透明度,粉针剂药物是否充分溶解;打开安瓿时,玻璃安瓿的割据长度应≤1/4周,割据前可无须消毒安瓿颈,但割据后必须用75%酒精棉签消毒。抽吸药液过程中,安瓿不应倒置,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密封瓶、输液袋(瓶)的穿刺针头宜选用圆锥形侧孔针,不宜过粗,一般以9~12号为宜,需加多种药物时,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枚针头,切忌反复多次使用配液注射器,应做到一人一针,一药一针。
4.3 改善输液及配置的环境
4.3.1 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应严格执行日清洁与周清洁制度,每周清洗回风口及初级过滤器材。定期监测空气微生物、层流台风速、滤器阻力等,以适时更换高效过滤器。
4.3.2 配液间及病房 空气消毒每日1~2次,空气细菌检测每月1次,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1~2次;配液和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污染。
5 小结
输液微粒及输液微粒污染防护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护士应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护理操作水平,增加防范意识;医院要致力于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改善,规范和科学地管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胜林,王懿睿,李绍婷,等.静脉输液胶塞穿刺后不溶性微粒数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45
[2] 杨青萍,李瑛,杨鲜萍.多侧孔加药针头防止胶塞微粒污染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8,15(4):50-51
[3] 刘建华.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对策[J].经营管理,2011,1(22):170,171
[4] 孙锦珠.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49
作者简介:
本研究获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重点学生课题资助,指导老师:陈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