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

2013-04-29 03:24叶强马剑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叶强 马剑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我们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股骨转子间的不稳型骨折患者54例,将其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 54例患者治疗结果为:优27例;良2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9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 将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的方法应用于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对组织的损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有效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效果

股骨转子间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易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在骨折患者中占1.4%[1],目前随着交通创伤的增加与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其发病率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为了降低并发症发生机率,临床提倡早期给予手术治疗。本文选取股骨转子间的不稳型骨折患者54例,采取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股骨转子间的不稳型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在31-72岁,平均年龄为60.4±11.2岁。致伤原因分为:高处坠落6例;跌伤39例;交通事故9例。患者合并疾病类型有:糖尿病10例;心脏病6例;脑血管疾病4例;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7例;高血压11例。临床分型为:Ⅰ型16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Ⅳ型7例。

1.2 方法 54例患者均采取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局部麻醉方法,让患者取仰卧位,行牵引复位,经X线检查,复位结果达解剖位或者是接近解剖位,并确定进针位置,在股骨大转子下方2cm位置,由股骨的外侧向股骨张力骨的小梁处使用电钻将带丝骨圆针置入,至股骨头的软骨下方0.5cm位置,使其处于股骨颈的中间位置,在股骨的外侧处沿压力骨小梁位置钻入第二根针,至股骨头的软骨下方0.5cm处,颈内二根针呈15度角。对骨质良好,并且股骨髁上的骨牵引针比较稳定患者,在其股骨的远端不需要另外再置入带丝骨圆针。使用酒精给予针孔周围部位进行清洁处理,无菌纱布包扎后加外支架,将其固定于大腿的外侧。对骨质疏松,并且股骨髁上的骨牵引针呈不稳定状态患者,在其髌骨的上缘3cm位置,由外向内将2根带丝骨圆针置入,超过对侧的骨皮质0.2cm,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加外支架,将其固定在大腿的外侧。

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3天,保持针孔的清洁与干燥,注意观察起重机架锁钉是否有松动,对活动控制力较差的患者,建议其穿丁字鞋,嘱患者不可侧卧、盘腿,避免髋内收的活动与下肢的旋转。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行踝、膝、髋关节活动与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以患肢没有疼痛感觉,患者有轻度的疲乏感为度。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其下床活动时间,患者在第一个月内可扶双拐患肢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行走,第二个月可扶双拐在患肢部分负重的情况下行走,第三个月可扶双拐在患肢全部负重的情况下行走,一般术后14周可将外支架拆除。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3]。优:髋部没有疼痛感,术后生活可以自理,不用扶拐行走;良:髋部疼痛感较轻,术后生活可以自理,扶拐行走;可:髋部有疼痛感,术后生活可以自理;差:髋部有明显的疼痛感,术后生活不能自理,扶双拐行走。

2 结 果

2.1 54例患者治疗结果为 优27例;良2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

2.2 54例患者术后有6例患者出现了针道反应症状 3例患者出现了针道感染,对症处理后,治愈,没有发生骨髓炎与深部感染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

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的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中,老年患者年龄较大,其均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症状,加之大多数老年患者合并有内科疾病,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目前多采用切开复位并行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合并症,轻度的内翻或向前成角复合的应力均可导致股骨头的后倾,加之股骨转子区域应力集中,增加了股骨颈承受的剪切力,内固定物易发生断裂、弯曲等[4]。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方法是通过钢针的撬拨法使骨折端得到较好的复位效果,通过使用弹性固定方法使骨折端复位呈相对稳定的状态[5],根据患者术后X线检查结果,可以给予调整,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下床活动,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机率,同时也提高了术后髋关切功能的恢复效果。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方法操作简单,医生易于掌握,并且医疗费用较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54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这一结果说明了将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的方法应用于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对组织的损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有效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波,李俊荣,马君,付正,武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PFNA微创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9(35):1022-1023.

[2] 杨豪亮,陈国富.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1(11):216-217.

[3] 张捍军,赵承斌,吴垠,季锋,张睿.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9(16):32.

[4] 侯林俊,朱治国,孔祥录,盖伟,于远洋,杨勇.第三代Gamma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5):23-24.

[5] 吴若丹,白云鹤,姚鹏举,郭斌.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2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3):152.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养阴活血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6临床观察
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
急性重症胰腺炎80例临床治疗分析
中药含化散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临床价值评析
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