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想

2013-04-29 00:44宋阿芬
闽南风 2013年7期
关键词:雄黄酒爱国精神粽叶

宋阿芬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了,大街小巷弥漫着粽子的清香。这淡淡的清香唤回了童年端午节的美好回忆。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过节,因为一过节,让馋嘴的我们大饱口福。端午节也不例外。妈妈用她那灵巧的手变戏法般地包好一个个大小均匀,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有绿豆粽,红豆粽,碱粽。慈祥的母亲看到我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就允许我学包粽子,可我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糯米漏了,三番五次弄得满脸都是糯米。厨房里飘来粽子的香味惹得我饥肠辘辘,于是我又跑到厨房灶台守候,调皮的弟弟总是偷偷地不断加柴禾,把火烧得旺旺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剥去粽叶,玲珑剔透的粽子,带有光泽,闻一闻,粽香扑鼻,顿时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哇,好烫。”惹得姐姐们捧腹大笑。

最有意思的是端午这一天到井里打午时水。午时水就是农历五月初五正午十二点从井里打的水。午时水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驱蚊等效果。似乎端午这天的井水似乎比平时更清甜,更温馨,更亲昵,让人感到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之水。端午这一天,古井就像一个强力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守候正午十二点的午时水,就如同守候着圣水一般庄重。人们提着事先准备好的挑水器具,不时地看着手表,急切的目光中又少不了几分虔诚。等时针指向正午十二点,人们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往古井打水。打水声,水桶碰撞声,说话声,笑声,奏起了一首悦耳动听的交响曲……

而母亲把艾叶和榕枝插在门楣上,再场院的中间烧着菖蒲,还用闽南语小声叨念:“送蚊公,送蚊母,送到天宝去,送蚊公,送蚊头,送到大树头。”之后她就用雄黄酒(取来的午时水加入一些白酒和少许雄黄粉)喷洒房间庭院,并把雄黄酒涂在我们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嘴里还念念有词。也许母亲坚信这样做能驱走夏日的蚊子痱子,能带来一个健康吉祥的夏天。对于母亲这样神秘的做法,我们姐弟总是淘气地相视而笑。

在那个天真烂漫的童年里关于端午的趣事就是吃粽子,到井边提午时水。后来读了书,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知道了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多少年来,端午节,屈原的爱国情怀是润泽着浓浓传统文化的甘泉。如今,身为人师,也知道了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内心里一直流淌着一脉相承,无法割舍的爱国情怀则越来越浓。屈原的爱国诗句时常萦绕在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但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激发给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激励了他们不断地奋发前进。

在历史的回眸中,我们永远都不会忘怀“天下为公”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不敢忘国”的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精神;“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的壮志豪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掩卷沉思,我们泱泱大国不正因伟大的爱国精神做支撑,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的中国梦才会得以实现吗?

端午节,涵养民俗,包孕暖情。是亲情的承载,更是爱国精神的弘扬!

注:地址 华安县丰山中心小学

邮编:363801

电话 13348478058

猜你喜欢
雄黄酒爱国精神粽叶
弘扬爱国精神 凝聚侨心侨力
端午粽叶香
情浓端午,粽叶飘香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粽叶飘香过端午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摘粽叶·剪粽叶
喝雄黄酒过端午
一壶雄黄酒 许尽端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