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艳
摘 要:品德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认知的学习,更是行为的学习。新课程下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教学必须在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上下工夫,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参与和体验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关键词:情境体验;课堂实效;生活实践
一、丰富教学形式,以情境促体验
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
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针对农村孩子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特点,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调查、搜集的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借助电教手段,把家乡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播放录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大变化。从而为他们去畅想自己生活的地方,将来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做好了铺垫,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起了学生要为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和抱负。
二、构建开放的生活情景,增强课堂实效
对小学生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乐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自己的干部自己选》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模拟社会选举办法选班干部——实践体验为集体”。教师结合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的办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推荐一名候选人,再由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候选人推荐到全班,并介绍推荐的理由。在投票过程中,还原社会情境,通过发选票、填选票、收票、唱票、监票、计票、汇总等流程,选出老师的小助手,最后由被选出的小助手发表“感言”。这节课很好地再现了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课堂还原了社会生活中的“选举”,从推荐候选人到公布投票结果,无一不是复制社会生活中的“选举”。这样的课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参与了社会,走进了社会,融入了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感悟品德课程教学的真谛。课堂上看不到教师的津津乐道,看不到教师的滔滔不绝,更看不到满堂的宣讲、训诫,看到的是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激情、参与、思考,看到的是师生间亲密无间的对话与交流,看到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对道德伦理的内化、灵魂与思想的触动。
三、链接现实生活,督促学生参与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我们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如在教学《生命与爱相随》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首先请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出生时的重量、身长;然后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情;最后准备一个米袋,里面装上和自己出生时同等重量的米绑在肚子上,做两个小时的“准妈妈”。做完后,还得围绕这件事写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请家长就此次活动写活动感言。学生充分懂得了父母养育一个孩子的不容易,一条生命顺利成长的不容易;接着拿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照的照片,分享生命成长的快乐;最后结合现实中时有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让学生明白这样做会给家人带来多大的苦痛,这样做对生命是如何的不负责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用他们的亲身体验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明白了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痛苦,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是多么得重要。
(作者单位 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