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
【摘要】研究艺术问题,离不了研究作品,研究作品的问题离不了内容与形式的剖析。离开时形式就没有了内容,没有内容就相对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了清晰地认识作品局部因素的美学意义,从微观角度深入地掌握艺术和艺术欣赏的规律,只能把作品相对地分为两个大的构成因素,即内容与形式。
【关键词】艺术作品;创作;挖掘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矛盾统一的范畴,研究事物的构成规律、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必须从内容与形式各自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入手。
让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指向一件艺术作品,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感知对象、兴趣对象、思维对象所排列的顺序是大不相同的。在此,仅以绘画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为例:欣赏者面对一幅画,首先感知的是由线、色、形、光影所构成的形象,虽然他心里第一个反应是“这幅画画的是啥?”但他的认识过程却是由感知作品形式开始的,当线、色、形告诉他“画的是啥”即他看懂了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时,感知对象形成了兴趣对象。于是他又问自己“画家画这样的画是为啥,当他联系画面外的因素进而深一层解剖画面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时,兴趣对象就成了思维对象。最终得出的是一种思想见解。其欣赏者的心理过程顺序是:从艺术的造型语言到结构,从而得出对题材的判断,然后从题材与结构+语言的关系中再分析出主题。
一、艺术作品的主体
是否一切艺术作品均有主题,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有的作品标题为“无题“,也是有主题的,一是题目不全等同于主题,二是“无题”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倾向,就孕含着主题。只是有的作品主题明确,有的作品主题含蓄;有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有的作品却有正主题与副主题等几个主题;有的主题用一个判断性句式即可概括地清楚,有的主题需要连用几个疑问句式才能渐渐廊清;有的作品主题表达的是“深刻的片面”;有的作品的追意在揭示所表现对象的全面而错综复杂的关系。主题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不应忽略的问题。
艺术创作是人类在自觉意识支配下的一种精神活动,无目的创作和下意识的创作极为罕见,这就决定着作者必然要在创作中确立主题思想。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题是作者主观倾向的体现,然而这种倾向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所以,主题思想只能在生活的实践中形成。
主题在抒情作品中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感情,在叙事作品中则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主题,往往是创作者创作动机的集中体现。作者通过主题把自己的美学思想传达给欣赏者,而欣赏者则通过主题去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及社会意义。
主题是作者主观倾向的体现。如果离开了主题形成的具体过程,单独、孤立地细纠作者的主观倾向,难免会滑向唯心主义的歧途,所以应该到主题形成的思路中去寻找确立主题的奥妙。
主题思想一旦基本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愈是大艺术家,对自己的要求愈高,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就使对作品主题的不断挖掘。
二、艺术作品的题材
作者为了大量地积累生活,往往要搜集许多素材。当作者确立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最能够体现主题的材料,将它们用到艺术作品中。因此,素材是客观生活的积累,而题材却是客观材料与作者主观思想的统一;素材是未经作者总括和提炼的生活现象,题材则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倾注了个人关注、融进了作者思想感情,称为“心灵化了的东西”。这就进一步印证了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一观点。
意境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已有的界定很多,但大多是现于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界定:可以说,意境是欣赏者根据作品提供的直觉材料,在产生兴趣的前提下调动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把生活与艺术浑然一体的同时虚化出来的艺术境界。
作为抒情作品题材的因素之一,意境是由意绪和意向共同完成的摄人魂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由于艺术接受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空白可以调动欣赏主题的参与积极性,使之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兴趣爱好、理解力、想象力,去期待、介入、思索、填充。
意境也出现在叙事作品中,但主题是抒情作品的题材范畴。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三个方面分析各种艺术作品会发现,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和戏剧作品、影视作品的意境具有相同之处,引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和结果分别是两种:或者是具象的——用图形,或者是抽象的——用语言。故而,要研究作品的意境特点还需不断从各类艺术的相互联系中寻找更为科学的方法。
三、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主题与题材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主题统率着题材,题材被主题统帅,同样的道理,题材表现着主题,而主题又被题材所表现。
艺术创作中主题应该是集中的.但是,有些作品,尤其是篇幅巨大的,内容繁多的作品,也会出现复合主题乃至多主题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频率的加快,人的思维频率也在提高,因而在一个微型小说中也会出现超出但以主题的思想内涵,作为创作者究竟应该怎样确立主题的单一性或多样性呢,根本的一点,要在题材的思想含量上进行挖掘。
艺术创作中的主题还应该耐人寻味。就欣赏者日益提高的文化修养和日趋明朗化的审美趣味来看,当代的欣赏者,不再对一目了然的主题袒露的作品感兴趣,而是乐于在含蓄中去追求、去品味,去寻找那深深包孕在题材之中的主题倾向。因此,不要急躁地站出来撇开题材的处理,直面欣赏者进行主题说教,还是让题材来体现主题吧。寓主题于人物性格的刻划之中,于环境的发展变化之中,于矛盾的尖锐冲突之中,于意境的创造之中,才是体现主题的正确途径。
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人们种种的意识观念正在变化,某些艺术观念也正在更新和纠正之中。为此,从主题的集中到主题的多样化复合,从主题的鲜明到主题的隐蔽、含蓄,即证实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在发展,人们的某些艺术观念正在逐渐产生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2]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周至禹.其土石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