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合理有效的小学生数学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数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正确的思维能力培养过程,要求在教学中设疑、解疑、质疑、拓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并借鉴相关的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文献,总结出以下几种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借助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会算法、明算理以及练速度是口算的三种方式。其中会算法是一种笔算训练,它不运用任何事物进行计算,不管是连加、竖式,都能进行自如的运用,是启动小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明算理是一种算理拼玩方式,让学生通过拼玩的过程进行算理,学生在拼玩中得到充分的理解,思维能力得以培养。[1] 练速度是数学口算的一种速度训练方式,通过速度的练习,让学生思维变得敏捷,反应速度变快,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另外,在进行口算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口算过程中,尽量不要动笔,动笔对于提高口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第二,口算时一定要限制时间,在一种紧迫感下提高小学生的反应速度。注意了以上两点,合理地利用口算,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比较枯燥,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奇偶数时,可以借助学生的学号,可以让学号是奇数或者偶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情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3.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学习比例尺时,提前带一张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观察北京到上海之间的距离,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测量。我说:“没关系,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能测算了。”通过这一情景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就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当中了。[3]
学习乘法的应用时,创设商店买东西的例子,假设让学生到商店买2.5千克苹果,每千克4元钱,让学生计算;或者买作业本,一本2元,买4本,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就会发现乘法的用处,也理解了什么时候该用乘法。[4] 教材和生活相结合,创造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推理过程,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知识面。
4.巧设结尾,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与其对应的课堂结尾在数学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巧妙的课堂总结可以加强小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小学教材中有“约数和倍数”的内容,在学习这一节时,教师在课堂结尾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快下课时,教师提出让学生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就是本节所学的知识,教师拿出一张卡片,卡片上显示的是数字,如果卡片的数字是你学号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并且走出教室前必须到讲台上讲出来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等。有趣多样的结尾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让学生在游戏等多种模式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5]
5.开展游戏竞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开展“24点”游戏,规则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任意抽取4张牌,利用加、减、乘、除(也可以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1、2、4、8,那么算式为8×(4-2+1)或4×(8-2)×1或2×(4+8)×1等。此游戏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快速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在以后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在教学中贯穿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加强思维训练,将数学教学中要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整合在一起,让每个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得到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上虞市百官小学,浙江 上虞,312300)
参考文献:
[1]靳志亮.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
[2]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4).
[3]王雪芳.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版,2007(26).
[4]刘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贡秋曲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