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凝芳 李锂 黄春芳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诸多改革问题,深入研究“专业需求”为中心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库建设、“通识课程支撑”培养模式、“板块化教学模式”、“以证代考”等的几点课程体系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融汇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关键词: 计算机公告基础课程库;课程库建设;教学改革;实践
1 引言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并且随着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转型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益发展,不少高校对这门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信息素养。在国家通过“合、并、共、转”等方式调整高校的管理层次和布局结构过程中,不少院校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升格为以理工、艺术、经管等学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升格后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如何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求,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如何解决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是我们每个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对此,我们在分析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系统改革意见。
2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
2.1 建设以“专业需求”为中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公选课课程库
随着中学阶段信息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加深以及计互联网的普及,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不再是零基础,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我们将在大一第一学期建设体现计算机不同领域应用特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库,由各专业根据自身培养方案从中选择开设的课程,真正落实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紧扣专业”的目标,改变以往以等级考试为目标,学非所用的状况。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涉及“动画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涉及“网站设计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如何在互联网上构建电子商务平台;《VBA办公应用程序的开发》课程主要使学生通过学习VBA技术,实现日常办公中W0RD、EXCEL等的自动化应用,提高办公效率;《ACCESS数据库技术》主要为“信息化人才”需要培养其数据库应用能力,建立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思想;《财经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问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构建人机交互应用软件能力的途径,有助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开设计算机公选课程实现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2.2 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通识课程支撑”培养模式
以往我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Office高级应用》课程,但是这门课程学生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这些软件操作,课堂学习兴趣不大。而对于中学没接触过Office软件的同学,在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大部分学校的统一要求这一现实面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案例偏向于可以量化标准和可掌控尺度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目进行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缺少实践应用,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知识拓展能力更是欠佳,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即使是学生通过了考试也认为缺乏自觉应用计算机解决实践中问题的机会,仍仅限于作业和考试题库训练的操作技能,这与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入校新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将《Office高级应用》课程分为自学和教学两部分开展,在第一学期的自学部分中通过与其他通识课配合,将信息素养和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渗透到其他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使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做到活学活用。在第二学期的教学部分结合等级考试要求以及第一阶段学生的自学体会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高级应用技能,巩固自学效果,加深应用体会。
以大一开展的以学习小组为形式开展的《学会学习》课程为试点,我们将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office办公软件常用的高级应用知识点渗透到该课程的各项目提交的作业当中。比如可以对课程的专业调查报告提出详细的文档排版格式要求,让word不再仅仅是写字板工具,也使得我们的报告更规范、更专业;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充分利用excel提供的各类统计函数和图表进行分析和对比;对自选课题汇报可以要求PPT的设计具有各小组的特色模版,插入视频或动画对象,注重图表动画效果。这比一般的课外预习更加具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对后续的office高级应用学习内容有亲切感,发现之前其他课程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主动做出知识迁移、补充的意识,即使是考前题库训练,也能将题目与实际应用结合理解,这种先学后讲的方式明显比先讲后学的效果好得多,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
3 教学模式改革
3.1 板块化教学模式
由于课程采用的是“板块化教学模式”。板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把开课的教学场地看作一个整体,把整体划分成几个板块,由教学小组包干这个板块的教学,教学包括主讲和辅导。根据“板块化教学模式”,假如有6个机房开设同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把这些机房分2组,每3个班级同时开课。每组由2位教师组成,其中1位教师主讲,通过广播、多媒体软件等手段,将授课内容传播到3个机房,另1位教师在3个机房来回巡视辅导,主讲教师在完成知识点的讲授后,也参与负责板块的巡视辅导,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板块化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搭配。由于“板块化教学模式”采用的是2位老师一组教学,对于每部分教学内容,善于表达的教师进行主讲,应用能力强的教师进行辅导,每位教师可以精心准备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将该部分的知识内容授课安排更精彩,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学生能获得最优的教学资源,产生1+1>2的效果。
板块化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讲授环节,但对学生听课效果了解不多,往往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接受之间是有距离的。在本方案中,1名教师讲授的同时,另外1名教师则可以直接从学生角度去体会教学过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板块化教学极大的促进教师队伍的学习交流。以往课程组听课是被动的,而采用2人一组的授课方式,1人授课同时另1人主动的听课,并且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交流,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并且课后两位老师同时批改作业、给学生答疑,对于教学情况共同分析,会有更加透彻的认识,更深入的交流,也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3.2 建设“问题检索”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板快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平台,我们将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增加“问题检索”板快,将一系列常见应用设置以问答形式列出,方便学生在学习中根据需要查询。我们将开放公共机房、网络平台等一系列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使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发展为“自主实践型”的立体化全方位教学,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3.3 建设公平公正的可选式考核方式
多数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Office高级应用》课程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形式,对教学起到督促指导的作用,公正客观的反映了教学效果。在新方案讨论中,在我校每年等级考试通过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了消除个别学生平时不学习,企图期待校内补考降低考核要求取得学分这种不良学习态度,确定该课程不组织校内期末考试及补考、不安排重修,学生统一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二级考试考核通过并获得证书方可取得该门课程的相应学分。考虑在外省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可以选择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应级别考试,考核通过并获得证书取得该门课程的相应学分。如果学生入校第一学期通过考核,那可以免修第二学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Office高级应用》课程学分。
对于《多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ACCESS数据库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程,我们也将采取以校内考试为主,鼓励成绩优秀学生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相应考试、竞赛等多种方式取得学分。
4 总结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质量工程”都对高校计算机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相适应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从知识学习向应用能力提高的转化。总之,我们要转变观念,推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数据结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 0(5):21-23
[2]王利江,刘东升,张利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22):84-85
[3]黄霞.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59-61
[4] 杨欣,王茜,严冰,王婷. 经济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的构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8卷(9):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