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松
摘 要: 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这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本文以图式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在真实阅读课题的具体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不断激活原有图式、构建新图式和活用图式,从而整体把握,深层理解篇章,以达到消除阅读障碍的目的,从而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实现本课题所提倡的实现阅读的最终交际目的。
关键词: 图式理论;真实阅读障碍;图式功能
一、引言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一轮的对英语教学变革的新思索,预示着教育视角由传统的知识型向语言交际运用型切换。作为英语技能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阅读技能的教学更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阅读理解教学,本末倒置,避重就轻,过分强调语法与知识点教学,忽略了阅读的真实目的,有效性较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尤其强调: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亟需转换思维,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中小学英语真实性阅读教学推广试验旨在改变传统为阅读而阅读而非为运用而阅读的弊病,提倡课内外广泛真实的阅读,以实现阅读的最终目的。本文拟就参加该课题中的具体教学,结合“图式”理论,讨论如何通过构建新的阅读图式,有效开展真实性阅读。
二、图式理论
什么是图式?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最早出现了图式(Schema)一词,后由德国现代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应用并发展了该概念。七十年代后期,图式的概念在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等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图式理论提出阅读不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主张采用的“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的被动解码方式,而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模式相互作用和同时加工文字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鲁梅哈特的这种相互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是一种较能全面地解释阅读理论过程的理论,也是一种适合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
根据图式理论,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言材料,其本身并无无意义,正是在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之下形成其自有的意思。可见,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由此可见,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才生成了理解。对阅读而言,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讨论主题(内容范畴)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文章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从这三种图式,充分激活学生既有的与篇章相关的图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新的阅读理解的认知图式,便能达到阅读的真实目的。
三、学生真实阅读中存在的障碍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获得意义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和心理过程。众所周知,我们所得到的知识中有一半以上来自阅读。由此可见,阅读在外语学习中是学习者接触外语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外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所在高中采用真实阅读课题所提供的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课题实践过程中历经4级至6级的体验过程。由于读物内容多是经典文学名著,题材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然而,读物语言地道,原汁原味,忠于原著,体现了在真实语言环境下体会真实阅读,对于单词积累较少,文学素养薄弱,未接触过这类材料的高中生而言,初次进行阅读,势必出现单词艰涩难懂,故事脉络难以理清,阅读积极性受挫等十分不适应的阅读障碍。
据调查,造成学生阅读理解产生障碍的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三种情况:(1)读者没有具备与文章相关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不理解文章的内容。(2)虽然读者具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式,但文章的作者所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发读者的图式活动起来。(3)读者认为读懂了文章,能够对文章作出一定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表达意图,即读者误读了作者。(4)作者所提供的线索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作者所提供的线索没有起作用,不能使读者的相关图式活动起来。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两者都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所以了解阅读过程及图式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四、图式理论在真实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一个不断地选择信息,检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肯定或排斥的过程,阅读不仅是一种主动解码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复杂和能动的“心理寓言猜谜游戏”(Ph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当中,读者是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的视觉信息进行主动的“猜谜”——“证实”的过程。在下文中,笔者在《证人》具体教学实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阅读前,充分发挥背景知识的图式“预热”功能;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倘若一个读者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可能对输入信息进行编解码的能力,更不可能根据文章的线索去激活大脑中的内容和形式图式,因而也不可能获得理解,因此在阅读前充分发挥背景知识图式“预热”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参与真实阅读课题所使用的《新课标英语分级读物5级<证人>》一书为例,在本书的The Visitor一章中,女警察Gail来到了一个安曼派教徒所居住的村庄劝说亲眼目睹了凶杀案的小男孩David作证,但却受到了孩子父母以及整个村子的不欢迎与阻扰。David对于自己看到凶杀案的心理是“I could not help thinking that I was somehow to blame for what I saw the day before”,(The witness, P19)以及他家人对于Gail要求David作证时断然拒绝:“ Gail: Your son is the only witness to a murder…” “Brother Linquist butted in, “We do not wish to concern ourselves with the affairs of the English. We are separate.”(The witness, P19)这两段话在字面理解对学生并无大障碍,然而学生却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David did nothing wrong. Why did he think so? Why didnt they cooperate with the police? 由于预设了在本段阅读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在课前,笔者专门利用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介绍了安曼门诺派,俗称阿米什人(Amish),他们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备,在道德观念上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过着简朴的生活而闻名。因此,作为严格的教徒,David的父母甚至整个村庄都始终信奉着不与英国人有任何牵连,不愿予以作证。在拥有了这样的知识图式下,学生便很容易将这两处信息整合,回答出以上问题的答案:As the Amish, thy dont want to concer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but what David had witnessed brought troubles to the village. 通过为学生预先构建了有关阿米什人独特宗教信仰的背景知识的图式,同时更有益于他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注意到有关阿米什人的特点,以及在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具体特点,更加深体验David因为作为证人生命处于危险中的恐惧、宗教信仰面临动摇的不安以及突发事件对于人生意义的震撼。
2. 阅读中,充分发挥预测推理的图式“判断”功能;
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既有的所见所闻或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词汇的试用语境以及对篇章进行合理预测以及推理。《证人》的From the window这一章描写了David如何从厕所窗户目睹了谋杀案的全过程:
Along beside the wall, two men were engaged in a whispered argument. On man faced the other, who had his back against the whitewashed wall, and seemed to be trying to plead with the other. The other man leaned against him with his hand, talking furiously. His other hand was in his coat pocket. I heard a click, then just one word, “No”. The man against the wall lifted his leg and tried to twist away. The other hit him with a strange, girlish, feeble, underhand blow. I heard the word again, “No”. (The witness, P6) 笔者针对本章中的细节,让学生找出描绘两人所占位置的关键词,如face, against the wall, lean against,以及反映出两人情绪的词及动作,如furiously, click并且让两名学生到台上表演出书中两人的状态,问学生是否见过类似的场景,学生很自然会联想起电影电视中常见的两人在巷子里斗殴的场景,这时抓住两次的No,询问学生What will happened? 让学生预测出很严重的事情即将发生。在接下来的场景中,通过细节阅读Two or three times, the same blow. The man who was hit breathed in sharply…The white of his trousers darkened to the knee…Then I saw it was red. The red had reached his shoes…通过red这个词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于红色与血的图式联想,猜测出被打的一人流血了,推断出事情地区严重化了。…the man against the wall slid down, until he was squatting against it. He stayed there, arms stack, palms facing out… A tiny tremor ran through his body. It seemed to go on and on. Finally, it stopped. (The witness, P6-7) 被打的人身体不再抽搐颤抖(tremor stopped), 由此学生推测,他已经死了,谋杀案发生了……因此,通过激发学生既有的相关经验图式,根据对细节的预测和推理,引导学生归纳该篇章的描写特点——侧面描写而非正面描写一场谋杀案,通过细节描写让学生去揣测这是谋杀,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杀人现场。
3. 阅读后,充分发挥图式信息的“运用”功能;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是读者的背景知识与篇章,新进的信息与就有的知识储备之间的互动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即旧的图式激发对新的篇章的理解,于是新的篇章页相应地构建出新的图式,继而深化读者的理解能力,认识外部的世界。因此,在阅读后,如能充分发挥新建图示信息的运用功能,必能加深读者对所读篇章的深层理解,达到阅读的真实目的。
在《证人》的最后Life这一章节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David经历了Gail在最后危急关头挺身击毙了罪犯挽救了他的生命,让他体会到了Gail对他的意义,以及对生命意义新的领悟:
Life is about being ready:
ready to work
to love
to kill
to sacrifice
to be involved. (The witness,P53)
于是,学生通过好David一起经历了最初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对作证以及Gail的抗拒,以及在与Gail朝夕相处过程中产生对宗教的迷惑动摇,到最后因为Gail的不顾危险奋力相救而动摇了就有封闭保守的信仰,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新的认识,由此帮助学生构建出情感上的新图式,即同David一样意识到生命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永远必须同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练习。最后,通过讨论任务:读完《证人》这本小说你对生命是否有新的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利用通过阅读所构建的新的图式,即David的情感体验,结合自身经历与感触去体会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与观点,因此笔者并未提供固定的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独立的思考中,深层地理解《证人》这本小说命名为“证人”的真正意义所在,领会生命的意义。
由此可见,利用图式理论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阅读文本所构建的新图式,不仅能反作用促进对文本的深层体验,更能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目标,达到阅读的真实目的。
五、结语
从真实阅读课题中这一具体教学过程中处处可见图式理论的渗透,以及运用图式理论对具体阅读实践进行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将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语篇所负载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同时运用已构建的或新构建的图式深层理解篇章,阅读的交际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从而最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证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赵进.“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徐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3
[5] 杨永钢.“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5
[6] 陈思清.“从图式理论看阅读的心理过程”,中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7] 张旭英.“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