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宝
【摘要】现代的很多生活方式,如减肥、空调、啤酒、冷饮、肥甘厚味等都会导致人体脾阳亏虚,使水湿不化,内生痰湿,进一步损伤阳气,以致很多病症的发生,本文重点就阳虚痰湿所致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阳虚;痰湿;损美性病症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36-02
1现代生活方式与阳虚痰湿
现代的快餐式生活方式,以速度、方便、舒适为特点,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之处,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1 审美意识的影响: 源于西方的“骨感美”及其模特大赛,在中国大行其道,由于这类模特大赛的误导使许多年轻女性想方设法减肥,有些靠单纯的节食减肥,最终导致厌食症甚至死亡。由此可见,盲目的减肥,减的不是脂肪、而是正气。
有些女性为了减肥不吃主食,只吃水果蔬菜,无形之中将自己置于冰库,消耗着体内并不多的阳气。也有些女性在冬天为了拒绝臃肿、追求风度,穿着只考虑漂亮,不在乎保暖,导致寒气侵袭,如此内忧外患“冻伤”了我们的阳气。
1.2 饮食习惯: 冷饮、啤酒、水果、宵夜……尤其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很多非当季的水果也随处可见,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看似无关痛痒的饮食正是慢慢改变人体体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食用新鲜的水果、美味的冷饮、畅饮着啤酒的确是生活优越的体现,可是,过多的食用,必然导致体内“阳”的损伤,人体就像一个丹炉,阳气损伤,就意味着火势的减弱,此时,很多代谢产物就没有动力去燃烧与排泄,在体内堆积,又进一步阻碍阳气的生成,如此恶性循环,逐渐形成阳虚痰湿的体质。
1.3 环境的改变:
空调的应用,的确让我们不再受严寒与酷暑的折磨,但同时也失去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各种“空调病”也悄然而生,最明显的就是夏季的冷风,使腠理关闭,体内的湿热不得宣发,困于机体生湿、生痰,使人常感身体困重,不爽快,甚至四肢胀满,容易困倦,头昏头晕等。
2阳虚与痰湿的形成与相互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体阳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脾胃为阳气之源,肾为阳气之根。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阳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将水谷精微传输至其他脏腑,其温煦、升清的作用,又可以调节水液代谢、疏布营养以濡润全身;肾的阳气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加速机体的新产代谢,并转化为能量,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脾肾阳气虚弱,则代谢减缓,在体内堆积生湿、成痰。
另一方面,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关。因为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而人体的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及三焦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当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常时,如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的气化功能失司,以及三焦水道不利,都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从而使水湿停滞体内而形成痰饮。[1]
由此可见,痰湿既是阳虚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新的致病因素,进一步阻碍脾肾阳气的化生,两者互相影响。痰湿黏滞重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阻碍气血运行,闭阻络脉。[2]
3阳虚痰湿所致损美性病症的主要表现
综上所述,久居湿冷、进食冷饮、过度节食等,都可以直接损伤脾阳。脾位居中焦,主消化,喜燥恶湿,喜热恶寒。同时脾又为生痰之源,脾虚又易致痰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伤阳气,使人产生困倦、乏力、肢体酸困沉重、头重如裹等症状。痰浊上泛于口,则口中粘腻或甜。湿浊困脾,则纳呆泄泻,腹胀。湿邪缠绵,常阻碍气机,出现二便涩滞不爽,病程迁延,缠绵难愈。[3]此外,阳虚痰湿之人,易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哮喘、痛风、代谢综合征等,并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隐患;[4]
脾肾阳虚日久导致水湿不化,从而成痰、成瘀。痰瘀上蒸于面,易生色斑、痤疮、扁平疣等;痰湿熏于肌肤,则易导致皮肤病变,如湿疹、疣、疖肿痈疮等;痰湿泛于机体,则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多痰饮”,明确了“肥人多痰湿之体”观点。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腻,苔腻,脉滑。[5]
4温阳化湿法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
针对阳虚痰湿所致的损美性疾病,中医的温阳化湿法具有明显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病症,科选用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症候,遵循“温而和之,淡渗利湿”的原则,具体有通阳、助阳、温阳、升阳、回阳、补阳等方法,常用麻黄、桂枝、干姜、附子、艾叶、升麻等药物;
中医传统外治疗法对于阳虚痰湿也有独特疗效。督脉为阳脉之海,通过灸督脉,及命门、肾俞、关元、神阙等穴,可以起到温补元阳、调节一身元气的作用;脾为生痰之源,六腑以通为用,针对痰湿,主要取脾经、胃经及大肠经上的腧穴,以泄法为主,起到健脾利湿,通调水道,使周身痰湿浊气排除体外的作用,常选天枢、大横、水道、丰隆、阴陵泉等穴。
综上所述,阳虚与痰湿互为因果,又相互影响,均与很多损美性病症密切相关,抓住根源,养成良好的、顺应自然的生活习惯,是避免阳虚与痰湿形成的重要手段;同时,运用中医内服、外治温阳化湿,对防治阳虚痰湿所致损美性病症亦有独特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宁.美容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59;
[2]王志奇. 从痰湿论治代谢综合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19(24):3101
[3]何洁茹,邓金凤.痰湿体质和酸性体质的相关性思考.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16
[4]郭长青,段莲花等.9种体质经络养生与治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3
[5]中华中医药学(王琦、朱燕波起草).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0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