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彬彬 剡晓莉 王佳莉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检测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β、EP、AC、PWVβ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T技术检测60例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颈动脉的弹性指标,包括硬化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血管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并采用协方差分析与同期检查的1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排除年龄因素的影响后,肾精不足型眩晕证与正常人相比颈动脉的β与EP增高,AC减低,PWVβ增高,AI无差异。结论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的颈动脉弹性较正常人差;ET技术能够定量检测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回声跟踪术;肾精不足型眩晕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79-02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聚髓为脑,故脑为髓海而赖肾精之充养。若先天不足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纵欲过度,均可导致肾精亏耗,无以生髓充脑,脑失所养则发眩晕。本文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术检测60例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颈动脉的硬化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血管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旨在了解ET技术对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临床确诊的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60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岁。同期正常人120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47岁,入选标准为健康体检者,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
1.2方法仪器为ALOKAα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2,连接同步ECG,E-Tracking技术: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置于颈总动脉平甲状腺水平,获取颈总动脉长轴切面,使其前壁、后壁内膜显示清晰,连续获取10-13个以上稳定波形曲线时保留图像,输入血压,仪器可自动计算出该侧颈动脉的β、EP、AC、AI及PWVβ值,所有超声检查均保证有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在场,共同选取符合标准的图像进行数据测量,波形图像不稳定时,重复检查2-3次,取其平均值,记录所有受检者的β、EP、AC、AI及PWVβ值,如下图所示):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χ±sD表示:采用协方差检验比较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与正常人的颈动脉弹性有无差异。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β及EP明显高于正常人,AC低于正常人,PWVβ增快,AI无差异,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身体透支,肾精不足型眩晕证发病率越来越高,肾精不足可以直接导致髓海不足而眩晕。明代医者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中有这样的论证“无虚不能作眩”、“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杂,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肾精不足,无以生髓充脑,脑失所养而引起脑血管病变,脑动脉硬化,颈动脉弹性减退,脑供血不足等等,这就需要一种仪器在肾精不足患者經临床确诊后能及时检测出颈动脉弹性功能,从而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而ET技术无疑是一种目前诊断血管功能最新的检测手段,该项技术省时、无创、操作简便、重复性高,可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采用ET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组及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弹性指标β、EP、AC、AI、PWVβ的改变,结果显示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明显下降,采用川穹当归滴丸,其中川穹辛温而燥,善于行走,能活血化瘀,行气祛风;当归甘辛性温,质润而腻,养血之中有活血之力。川穹偏行血散血,当归偏养血和血。二药配对同用可增强活血祛瘀,养血活血之功。经治疗3-6个月后,再次行ET检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明显较前改善,β、EP较前减低,接近或略高于正常,AC较前增高,接近或略低于正常,PWVβ较前减慢,接近正常。由此可见,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经川穹当归丸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减轻,而ET技术不失为肾精不足型眩晕证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张青萍.超声诊断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04:447-450.
[2]杨波.经颅多普勒超声应用和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3-244.
[3]张维忠.动脉弹性功能检测的理论与实践(上)[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3(4):1-2.
[4]王建华,王岳恒,吴春玲,等.主编.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正常人颈动脉弹性[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4):292-294.
[5]肖沪生,银浩浩,钱孟超.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测定[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3):6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