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七年江西机械系统职工业余教育

2013-04-29 15:43顾明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机械系统江西

顾明

【摘要】建国以后,我国工业体系百废待新,工业人才凤毛麟角,在短时间内培养大批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人才,是全国各大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农业大省江西在工业化中积极应对,以江西拖拉机厂为龙头的江西机械系统探索了企业自办教育的道路,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及创新几个方面实践了企业办学的构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在梳理江西机械企业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十七年间自办教育史实的基础上,指出了职工业余教育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分析了职工业余教育的成绩及启示。

【关键词】建国十七年;江西;机械系统;业余教育

从1949年建国到文革开始的十七年间,江西省内的职工业余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特别是以江西拖拉机厂为代表的江西机械工业发展迅速,系统内各企业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职工业余教育。这一时期的职工业余教育主要是对系统内的工人和干部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力。后人对江西拖拉机厂、南昌柴油机厂等企业自办业余教育的史料和回忆文章较多,如江西省总工会宣传部专门在1964年做了一则《自力更生培养建设——江西拖拉机厂坚持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经验》的报道,简要介绍江西拖拉机厂职工业余教育的情况,其他企业的职工业余教育,分散在50年代《江西日报》等报刊的新闻中。学界对江西机械系统自办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笔者拟对建国十七年江西机械系统内职工业余教育进行探讨,理清其办学情况,深化人们对江西机械系统职工业余教育的认识。

一、工业化浪潮推动各企业自办教育

建国后,全国工业百废待兴,工业人才有限,经济经过最初几年的恢复,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才逐渐走上正轨。1956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提高职工科学技术水平》的社论,社论强调:“目前,我国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适应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最具关键性的问题。”[1]中央媒体指出当时全国工业的普遍状况是工人基础太差,要想实现工业规模化生产,就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社论还指出:“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国广大的职工群众几年来积极学习科学技术,已经有了不少成绩和收获。许多地区、厂矿在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中,注意到结合生产,结合实际,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了先进生产者运动。”[2]工业化生产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建设上毫无基础,从中央开始重视工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势在必行的。工业发展最缺的就是先进的技术工人,当时如何把大多数由农民组成的工人改造成懂得基本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是全国各大企业面临的难题。

江西是农业省,传统水田农业产量无法满足全省人民粮食消费的要求。所以要实现粮食产量增长,就必须推广以拖拉机柴油机为主体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50年代江西省长邵式平曾指出:“党中央、毛主席多次提出,农业生产要向近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就必须依靠机械化。”[3]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以江西拖拉机厂为龙头的机械化大跃进随之展开。工业生产的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大规模提高工业产量,就必须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进行职工培训是江西机械系统内各企业的必经之路。正如南昌第一批国营企业工人,带领工人技术创新的党委书记赵志坚在多年以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就是一个农村娃,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成为劳动模范,我希望人们记住的是标兵劳模赵长生,而不是省长赵志坚。”[4]工人的成长及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引导和教育,所以江西机械系统各单位都会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参加业余学习,促使他们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企业员工在全国工业化浪潮的感召下,充分认识到自己生产能力的不足,他们不甘于自己拙劣的生产技术,迫切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职工群体中,存在一部分先进生产者,他们积极学习,甚至去北京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之后回到厂里向党总支、工会汇报参加学习的情况。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企业职工有了参加学习培训的需求,某些厂领导却没有意识到对职工进行培训的必要性,他们往往以提高生产为由,忽视职工培训工作。因此,曾有先进生产者向《江西日报》写信:“我们认为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为了广泛深入地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推广先进经验,提前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我们要求厂、车间领导扭转这种不愿学习先进经验的错误做法,深入到我们工人群众中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先进经验中的具体困难,给我们必要的支持。”[5]企业员工感受到了自身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生产水平的不足影响到了各企业的生产计划。因此职工们希望通过教育和培训,弥补自己工业技术的缺陷,使自己能够适应技术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各厂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整个机械系统内部存在着业余学校、短期培训班以及各种形式的竞赛考试等主要教育类型。

(一)业余学校

据记载:“江西省机械工业的专业学校教育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8年底成立江西省机械工业学校,1960年创办江西工业劳动大学,以此发展厂办技工学校。省机械局又在同时创办了江西工业劳动大学电机、机床、铸锻、矿山机械分校,分别设在江西拖拉机厂、江东机床厂、江西铸锻厂、江西矿山机械厂,共招生3200余人。”[6]教育必须在学校这样一个正规的场所中进行,这样学习者才能系统地获得各种知识技能,江西省机械系统积极成立工业学校,分设在各个单位,安排专人教学。

各单位也单独创办了一些业余文化学校,如“南昌柴油机厂早在1955年就办了扫盲至高小的六个班,1958年办了高小、初中、中专、技师、外文等十二个班,教师规模也由三人发展到三十人。”[7]南昌市劳动模范万申保回忆起自己学文化前后时说:“以前我是一个光眼瞎子,不但工艺理论书籍看不懂,连加工图纸上的符号都很难识别,什么事都得问别人,真急的难过,学习文化对我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真是大有助益。”[8]职工经过厂办业余学校的学习,不仅学习到了文化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进行思维训练,转变观念,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短期培训班

工业发展中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这些难题依靠原有人才和技术是很难解决的,必须短时间培养一些特殊人才。为适应机械化的发展,“南昌八一拖拉机站就在1958年举办了一个农民拖拉机训练班。”[9]学员是具有高小文化水平和实际生产知识的社员,学习内容集中在拖拉机驾驶和修理上。学员们通过直观教学法和下队学习的方法在短时间内习得技能,迅速投入生产,类似的培训班还有机床检修、电工培训等。开展短期培训班最系统的是江西拖拉机厂,“从1960年到1963年的四年中,厂职工业余学校和各车间曾先后举办过制图、电工、热处理、发动机、齿轮、装配以及财会、统计等五十多期培训班。”[10]

教材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传授双方信息交换的媒介,江西拖拉机厂的教学人员本着教学内容“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材。“如该厂曾自编了《工人数学》、《机械工业数学》、《丰收27型拖拉机结构原理与使用》、《化学》、《中学语文》等六七种教材。”[11]如果没有原则胡乱地选择教材,学习者不仅不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甚至会误导学习者。一套合适的教材必须既涵盖学科内容,又符合生产条件,所以江西拖拉机厂针对厂情自编教材有利于工人在短时间内生产学习。

(三)技术竞赛

职工经过教育之后必然投入到生产一线中,但是学员们的接受水平有高低之分,所以考试和比赛成为激励和提升他们劳动技能的措施。

江西拖拉机厂就曾在1959年举办过一个“千分钟竞赛”。[12]比赛进一步挖掘了工时和设备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厂内加工能力不足的困难,同时也保证了计划实现。国营南昌柴油机厂也定期对职工进行考工考试,作为职工升级的依据。《江西日报》专门报道过考试的情况,指出:“考工升级大大激发了工人努力学习文化和技术理论的兴趣和信心,激发了职工们的进取心和努力学习生产技术的决心。”[13]江西拖拉机厂在车间办起了一个“土设计院”,据当时报纸记载:“江西拖拉机厂在大搞土设备中,各车间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支部书记亲自挂帅,车间技术副主任具体负责领导,以老工人及部分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为骨干,组成了设计院,负责制定项目计划、设计等。”[14]

三、职工业余教育的成就

建国后兴办的机械系统职工业余教育虽然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办学条件简陋,培训条件不完善,但是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的成果却是喜人的。

(一)培养大批工业人才

人才培养依靠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全国刚刚解放,江西省内的正规学校数量也有限。据记载:“到1953年全省有普通中学110所,1956年发展到132所,其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42所。在校学生与1952年相比,高中学生增长1.9倍,初中学生增长84.55%。”[15]以上表明,江西省内在中等教育方面还是有一定发展的,但是还是无法满足大多数青壮年的入学要求,依靠正规学校教育培养人才,难度可想而知,职工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办学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比如赵志坚,本来仅仅是江西拖拉机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厂里接受了职工业余教育,加上自己努力,逐渐成长为厂党委书记、副总工程师,成为了全省劳模、江西省长。在接受采访时,老省长回忆说:“自从接受了职工业余教育,自己的技术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目标也更为明确了。”[16]他曾率领402生产小组自1951年起,实现技术革新195项,其中研制成功四轴专用镗床,提高工效26倍,提前两年九个月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任务。

(二)创新生产技术

建国初期,我国的拖拉机工业尚属空白,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据统计:“1949年全国仅有117台拖拉机,全部是从国外进口的。”[17]所以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是需要魄力的。江西拖拉机厂迎难而上,在50年代依靠企业职工教育这一平台,进行自主创新和研发,生产出了国内领先的拖拉机机型。例如,“1958年4月江西拖拉机厂成功研制全国第一台轮式水田拖拉机,命名为八一万能拖拉机。”[18]该拖拉机的研制曾轰动全国,万能拖拉机参加了当年北京的“五一”游行,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拉开了江拖辉煌的序幕。如果说50年代江拖的技术创新侧重于单一机型的研制,那么到60年代起则向批量的性能更好的万能机型转变。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着这样一则图片新闻:“江西省南昌市江西拖拉机制造厂,今年起开始成批生产丰收27型八一牌万能拖拉机适用于水田、旱地的多种作业,又能作为灌溉、发电、碾米等动力和运输工具。它的机身轻巧,转向灵活,越野性强好,耗油量低,能耕小块田地。”[19]江西机械系统内部其他企业也同样进行着技术创新,如南昌柴油机厂的起重机主梁改造工程、1957年江西洪都机械厂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等。

(三)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的发展从外在机制看依靠的是顶尖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机制的确立,而这些外在机制倘若没有内在以文化为核心的软件群作为支撑,那就好比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e,原指对植物的培育和农耕,最初给文化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而为后来人所常引用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即文化或文明,依民族志上广义地讲,是一个整体,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与习惯。”[20]依据定义分析,文化是在培育中习得的各种知识、技能甚至是价值观的东西。

江西拖拉机厂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企业口号,通过走访当年在企业工作奋斗过的老职工,企业还是存在某种隐形的企业文化的,那就是锲而不舍的开拓的韧劲。江西拖拉机厂一开始并不主营拖拉机制造,据江拖老职工周文臣回忆:“我在解放前的1947年11月就进厂了,当时的江拖还只是一个农机站,解放后与江西农业院农具工厂合并,更名为江西农具修配厂,厂址就在现在的南昌象山北路江西日报后面的位置。当时厂里主要做农具,有喷雾器、牛车盘、煤气机、棉花摘花机等,都是和农业相关的简单的小器具。”[21]在此基础上研制拖拉机,没有一点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不可能实现的。五十年代也是江西拖拉机厂成立之初大搞职工业余教育的时期,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熏陶形成了这一种钻研的狠劲,据周老回忆:“当时参照仿造的英国拖拉机是英国弗格森牌的。得到任务后,工人们积极性很高,就算不睡觉都想弄出来。但由于没有图纸,又没有足够的工具,工人们只得将英国拖拉机全部拆散,各个车间就拿零部件的实物照着去做,设备不先进,在没有机床的情况下,工人们用手工将高难度的锻件曲轴,连杆锻打出来了,扳金工用手敲出了钢圈、罩壳、挡泥板。”[22]这种积极开拓的企业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蔓延的,赵志坚对此也印象深刻,他说:“我是一个喜欢搞技术革新的人,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缺少材料就自己去废钢材里找,缺少人力就一个顶俩,加班加点干,没有技术就要靠自己开动脑筋去研究,去摸索。”[23]这种隐形文化使江西拖拉机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了巨大跨越。同时,勇于实践探索的企业精神遍及整个江西机械系统,促成了江西洪都机械厂全国第一辆摩托车的诞生,南昌柴油机厂的各种型号的桥梁起重机的研制。

四、结语

江西机械系统在建国十七年间积极探索企业发展的出路,在实践中摸索了企业职工业余教育,虽然基础过于薄弱,办学规模也有限,但是创新了办学机制,如设置在企业内部的职工学校、短期培训班和各种竞赛激励机制等,还有根据厂情自办教材,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等,为其创造最辉煌的业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江西拖拉机厂为例,建国后的十七年时间是江拖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开创了盛极一时的拖拉机王朝。但此后却一蹶不振,“文革”中断了江拖的企业职工教育,造成了江拖内部工人的思想僵化和人才流失。直至改革开放,江拖自办教育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失去了在同行中的领先地位,直至在2000年黯然破产。可以说,建国十七年江西机械系统的职工业余教育,很好地与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实现了衔接,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各大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企业竞争的第一源动力是创新,强有力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创新的必备条件。因此,我国各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2]提高职工科学技术水平——人民日报摘要[N].江西日报,1956-10-31.

[3]杨明瑞.邵式平倾心拖拉机[N].老友——史海沉钩,2008(2).

[4]凌云.“技术创新永远是发展的动力”——专访劳模,原南昌市市长赵志坚[N].南昌日报,2009-9-25.

[5]先进生产者的呼声——帮助我们解决学习先进经验中的具体(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16页)困难[N].江西日报,1956-7-3.

[6][7]陈遵顺.江西省机械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1.

[8]南昌柴油机厂业余文化学校办得好——职工们提高了文化学到了技术[N].江西日报,1958-6-12.

[9]南昌“八一”拖拉机站举办第一个农民拖拉机训练班[N].江西日报,1956-3-29.

[10][11]江西省总工会宣教部.自力更生培养建设人才——江西拖拉机厂坚持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经验[J].江西教育,1964(10).

[12]向“五一”经历,拖拉机厂开展“千分钟”竞赛[N].江西日报,1959-4-15.

[13]国营南昌柴油机厂142名工人经过考试升级[N].江西日报,1956-8-9.

[14]车间里的“土设计院”[N].江西日报,1959-1-7.

[15]高柯.建国三十四年的江西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1958(1).

[16][17]卢振洲.拖拉机行业的回顾与展望[N].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1999(6).

[18]陈遵顺.江西省机械志[M].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9:55~56.

[19]江西拖拉机厂成批生产八一牌拖拉机[N].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藏,1960-1-15.

[20]胡荣.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0).

[21][22]江拖老职工:我曾开着拖拉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N].信息日报,2006-3-27.

[23]凌云.技术创新永远是发展的动力——专访老劳模、原南昌市市长赵志坚[N].南昌日报,2009-9-25.

猜你喜欢
机械系统江西
基于故障诊断与可靠性分析的机械系统预防维修研究
机械系统相关竞争失效的可靠性评估与维修策略研究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6.江西卷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3.换装
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系统及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航空机械系统故障诊断算法设计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机械系统中摩擦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