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学校的德育流于形式,在德育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德育课程内容滞后,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单一,德育课程评价标准界定不清等问题。通过对学校德育的问题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明确德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新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实施方法、清晰德育课程评价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德育课程;问题;对策
近年,学校频繁发生暴力死亡、性侵、投毒等道德滑坡的事件。学校德育怎么了?当前德育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呢?要加强德育,就必须对当前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一、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德育理念存在偏差
教育既要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也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道德教育未能从学生生长、个性发展与生活实践出发,忽视了学生实际的道德发展的现状、需求,在此理念下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的原来的轨道,德育已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功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的目的。由于这种课程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设计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运用高明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启发诱导,根本而言,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德育内容具有滞后性
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多元化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必然推动道德生活的多样化,新的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就要求德育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道德相一致。然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内容基本停滞在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道德崇高的观念,大喊崇高的口号中。如:崇高的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形式层面。近年虽然有所调整,也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但内容大体上没有根本性变化,还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忽视学生的道德和心理需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课堂老师也仅停留于“照本宣科”的说教,造成德育失去原有的魅力。使德育陷入了社会发展快、道德精神慢的困境。德育课程内容的滞后严重影响当前德育的有效性。
(三)德育实施中教法和学法不当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都是以 “说教”和“形式主义”为主,方法和手段单一。刻板的说教方式无视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困惑,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教师也不重视其他课程的作用,无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没有全面树立教书育人、各学科育人的全面育人观念,无法充分发挥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虽然近年课程中增加综合实践课程,但是教师很少切实考虑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及道德发展需求,结果成了德育的“形象工程”。在道德学习上,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社会实践经验少,对道德的认识不深,未能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努力提升。缺少自我认识道德的需求和学习新道德的动力,无法从道德层面客观地评价道德,缺少适应新道德环境的能力。对道德的自律和自我修养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准备,缺少将学到的道德知识实践于生活中的机会。
(四)德育评价系统模糊
德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道德行为所做的性质及程度的评判,以确定其道德价值。但是学校的德育评价标准过于宽泛,评价指标似有却无,对学生的评价基本是采用考试分数来确定,学生的品德转化成分数,形成考分越高者品德越好的荒谬逻辑。这样的评价严重的偏离了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目的。德育评价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在德育课程的效果上更没有坚持效果与动机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就造成学生道德品质是否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否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都无从得知。
二、提高德育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德育的目的
21世纪是人的世纪,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学校要改变以为忽视学生的生长和发展的德育现象。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应融入新的理念,明确德育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道德,获得道德经验,得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德觉悟,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的能力。生活源于社会经验,道德也源于生活,只有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获得并检验的道德才是具有意义的道德。学校德育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从活动的情景中去认识和体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的经验。最终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够承担多方面的道德责任,获得道德认识的升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明确德育目的,最终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二)及时更新德育课程的内容
在明确了德育目标后,德育内容应不断更新,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内容精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德育内容,让德育课程的设计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传播的新知识要有时代的特征,让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的新观点、新信息,新问题。把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及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去。如,教科书的设计应考虑学生、教师、专家、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及时更新。在学校德育方面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大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创新德育教法与学法
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在教学中适时的加入讨论、演讲、参观、社会实践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教师深入启发诱导,生动讲解,实实在在的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让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同时各学科的教师应树立全面德育的观念,注重学校文化课程、隐形课程,增加多样化的德育渗透方式,将德育广泛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如:适时的运用道德教学导入法、引导——预设——生成等。在学法上,学生应在道德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自我认识、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使道德行为由他律转变成自律,在此基础上达到道德更高境界。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意识,学习道德理论,投身道德实践, 尤其要坚持“慎独”。最后还应加强内省,完善内在动力,积极与教师交流对话,有针对性的反思道德问题,改变只是一味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道德实践。
(四)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在德育过程中,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课程的好坏最终都体现在是否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是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最终能否承担道德责任为准。这就要求学校完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评价系统。用主观联系客观的原则,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关注其道德行为与道德标准的一致性。摒弃抽象展开评论,科学准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的评价道德的善恶。增加自我审视、自我调节、自我反思的反思性评价与社会评价,家庭评价,学校评价结果起来,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钱焕琦.学校教育伦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钟启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有效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4]李先军,反思性道德评价[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作者简介:
周冠群,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