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学家认为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先天和每个学生自己独有的生活背景形成, 这种差异蕴含着巨大的自我发展潜能。如何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有效地干预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本文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作为支撑来探讨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教师干预;合作学习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首先要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利用学生学习的最佳期限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理论对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很有启发意义。
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阐述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首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在他看来, 明确这种关系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学生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维果茨基把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这样划定就明确了学生最具发展潜力的所在,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从而也明确了需要教师和学生把握的重点。
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所创造的, 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是由教学动态所决定的, 它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就是学生的进步。维果茨基认为“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 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 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继而他发现, 就教育过程而言, 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 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这是教育学在理论的一大进步, 其进步性就在于它把“适时”定位在发展的前面。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种认识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二、积极关注各类暗示性干预
1、关注于情境的暗示性干预
暗示是较常见的教学干预技术, 其行为常常不外显, 但可通达学生内心,而学生也能接受来自外部、他人的暗示。暗示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常常称作“教学孕伏”活动, 可表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 也可通过知识、方法、情感等多重角度开展。
2、关注于困惑的提示性干预
教师的提示性干预可以帮助学生从迷茫中走出困境。在学生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刻, 教师如果能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其研究状态, 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适时、适度地给以点拔, 那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途径。
3、关注于矛盾引发的提示性干预
数学概念的认识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 由非本质因素到本质因素的提升, 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的思维在混沌中变得明朗,在矛盾中变得清醒。引发矛盾的能力是教师实施干预技术的重要表现, 也是帮助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的关键所在。在产生认知冲突的一刻, 人的潜能会被无限激发, 创造力也会被激活, 许多内在心理动机会被外化, 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关注于本质, 而教师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也会达到高度的认同。
4、关注于认知误区的警示性干预
在认知过程中, 由于经历、环境及学习角度的不同, 很多学生基于已往经验, 形成思维定势。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加工与矫正, 对不良认知行为还应给予警示。维果茨基坚信儿童的发展发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维果茨基对最近发展区的解释中,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人有两类, 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维果茨基关注较多的是成人对儿童的影响。
三、影响合作效果的各类原因
1、影响合作效果的个体因素
性别作为一个影响儿童合作效果的潜在因素在维果茨基的解释中基本没有提及。截至目前,相关的研究也很少。在一个平衡柱实验中研究了同性别儿童的配对合作,总体推理水平起初没有差异的男孩和女孩合作之后的推理水平却表现出了差异。具体地说,女孩与女孩合作之后比男孩与男孩合作之后更有可能表现出倒退。女孩更愿意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关系而不愿意彼此争论,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2、影响合作效果的人际因素
维果茨基强调了与能力较强的合作者的互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研究较多的是成人与儿童配对的情形。后继的研究显示,不论与成人合作还是与同伴合作都可以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成人—儿童配对还是儿童—儿童配对具有相当复杂的不同效果。
维果茨基指出,在成人帮助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可以取得认知的进步,不少研究显示,儿童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比与能力相当或较弱的同伴合作更有可能获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暗示社会互动的结果总是积极的,不会对认知机能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人际之间的社会情绪因素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从能力较强的同伴那里获得了学习的动力,这种观点获得了经验的支持。那么,在合作过程中什么力量吸引儿童接受另一个人的推理?为什么儿童能够内化较高水平的知识?近年来,参与合作的同伴的自信心成了这方面探索的一个亮点。从维果茨基的观点来看,同伴间的交流意味着一种社会过程,这种社会过程包含了建立在情景基础上的情感因素,主体间性就建构于合作者之间的话语活动之中。主体间性的成功获得需要儿童彼此协调人际期望,用双方共同的需要主导或愉悦合作者,共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反思或修正起始的任务目标,以便达到对任务与合作的共同理解。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过程从共同调节向自我调节的转换是通过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而实现的。指导性参与是一种理想的互动方式,在指导性参与中,能力较强的同伴将提供给能力较弱者的帮助调整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以使能力较弱的同伴积极地参与合作过程。
总之,教师的有效干预和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荣仙.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评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张莉云.维果茨基认识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及教育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杜青花(1989—),女,汉族,青海西宁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