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类传媒参与群体事件舆情疏导网络建设研究

2013-04-29 00:50李丹婷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网络建设

李丹婷

【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的传播机制以及如何妥当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已成为摆在政府和学界面前的一道急迫的课题。

【关键词】传媒引导;群体事件报道;舆情疏导;网络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在公共事件中所处的地位也随之变化,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且越来越多的突发公共事件也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舆情冲击,甚至形成了民众舆论导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结果上看,舆情具有双面性,它既能有助于社会管理,也可能破坏公共秩序,尤其是在经过各类媒体的交互扩散之后,有可能引发社会的震荡。因此,就管理者而言,必须懂得如何认识、把握、引导舆情。许多国家就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开始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规律之中,寻找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以建立完善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1. 社会群体事件舆情疏导及其网络

1.1网络舆论的基本特性和运行特征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观点、意见、态度、情绪的总和以及形成、发展和消退的过程。

网络舆论的基本特性:一是自主性。二是放大性。三是时评性。四是多元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一是波动规律;二是冲突规律;三是共振规律;四是衰变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网络舆论此起彼伏,一开始就充满变数。

1.2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上要注意:一是充分运用“焦点事件”进行“议题设置”,有效地利用掌握的网络媒体,就公众的议程进行“设置”并引导舆论走向。二是通过网上“意见领袖”,进行两级传播和多级传播,抑制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形成有利于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环境。三是理性应对流言、谣言等“噪音流”,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消除噪音流,变被动为主动。四是正确处理“社会集合行为”,通过心理疏导,“舆论释缓”化解社会矛盾。五是建立群体性事件的“泄洪机制”,变阻塞为疏导,发挥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安全阀”、“减震器”和“定心丸”的作用。

2.公安传媒的种类与功能

公安传媒网络舆论种类及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典型报道方式。典型报道是一种逻辑劝服,其公式是“标准——衡量论证”,即通过寻求典型,塑造典型,树立一种标准供大家对照和模仿。

深度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为读者梳理出对于事实的认识,也属于一种逻辑说服。深度报道往往具有“言之有物,鞭辟入里”的高度说服力,从而达到从更深的层次将舆论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的目的。

3.公安传媒参与社会群体事件舆情疏导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公安类传媒的深度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首先,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调查型深度报道将有更大的发展。在我国抗击非典的新闻报道中,“信息透明度”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其次,评论型深度报道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的眼光投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很多深度报道更注意捕捉“社情民意”,报道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例如再就业工程、房改政策出台、医疗制度改革、帮困扶贫工作等等。这些新趋势表明,反映公众舆情已经成为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深度报道在引导网络舆论和稳定民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以上多种引导方式共同使用、互相补充,以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最佳效果。

4.公安传媒参与社会群体事件舆情疏导的价值与功能

4.1我国网络舆情参与社会群体事件现状及特殊性

截至2012年1月16日,中国的网民数已经达到5.13亿人,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接近四成,我国的舆论方向在世界上已经可以引起密切的关注,远远世界其他各国的平均水平。无论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只要在网上一经曝光,马上将会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可引发全国性的舆论,变成全国共同讨论的公共话题,甚至会演变成需要政府出手进行管理、干预的公共事件。从我国网络舆情现状来看,国内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大多网络舆情的发生源于政府政务的封闭。

二是网络舆情的爆发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煽动。

三是国内社会转型期矛盾是网络舆情发生的诱因之一。

4.2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是一般网络舆情的拓展,指民众基于互联网平台,对涉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事件、行为或者问题等发表言论,而这些言论可能或者已经对公安工作、形象等造成了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从目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的言论来看,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

正是因为在新时期网络对公安机关及民众关系的微妙改变,加之公安机关作为一种公权力存在,当在网络上有公安机关的言论时,肯定受到群众的关注,本身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涉警的敏感性,公安机关就更容易作为人民关注的热点。

5.公安传媒参与社会群体事件舆情疏导网络建设的困境

5.1媒体参与的角色定位不准

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对于这样的认识,媒体自身认识普遍不足。

5.2媒体参与的机制不畅

当前,部分网络群体事件仅停留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讨伐谴责、“人肉搜索”等动员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群体事件“破网而出”,由象征性的“坐而论道”的“说”转变为“既说也做”的社会集体行动。

5.3媒体本身力量和公信力不够

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本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认同,归宿是推进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6.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网络的普及率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传递信息、发表评论、相互沟通,信息通过网络传递会更加便捷、迅速、开放。网络舆情的出现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危机事件中,并涌现出大量的网络言论,各种不同的言论经过反复激荡,其中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最终会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相关部门的角色也会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依据危机管理理论,对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所涉及到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使公安机关在遭遇舆情危机事件时能够更好的收集、分析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使相关的管理机制得到优化,将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起来。作为重要的公共部门之一,公安机关研究网络舆情监管方面的问题,将良好的警民关系构建起来,了解民生民情,从公众反应的问题中考察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帮助公众解决实际问题,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151~152.

[2]倪荫林,陈友谊,王淑萍.涉警舆情危机之根源的深层解析[J].公安研究,2012(7).

[3]王剑锋.政社互动在太仓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6-03.

猜你喜欢
网络建设
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探究
浅析高校影响力与其官网影响力之间的关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路政案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需求因素分析
浅析TD—LTE网络性能干扰因素及防治对策
云端资源网站在《交互媒体制作》项目化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当前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技术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植物科普教育及网络建设初探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研究
基于网络服务的大学生“帮帮搬”平台建设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