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瑶
斯诺登,29岁,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合约外包商的员工,离职之后来到中国香港,向媒体揭露了美国政府秘密实施的“棱镜计划”。据报道,棱镜计划(英语: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能够对实时通信和既存数据进行深度的监听。国家安全局可从中获得的数据包括电子邮件、视频、照片、视频语音聊天以及社交网络细节。
此事既出,舆论震动,其中有抗议声浪,也不乏理性论争。虽然美国政府及其辩护者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此计划是具有合法性的,但“秘密监控”一词仍然让世界上众多热爱自由的人心弦一惊。辩护者认为这是保护国家安全的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出来回应说“人们无须放弃自由”,自由主义者则频频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那些为了获得少许暂时的安全而放弃基本自由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安全。”关于“棱镜计划”的争论的本质,即是在争论“安全”和“自由”这两者中哪一个摆在第一位。撇开这个纠结了百年并将继续纠结下去的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监控”是依据何种机制运作的。
合理合法的棱镜计划
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监控不自称以安全为目的,甚至,还有很多我们意料之外的“好处”。早在200多年前,杰里米·边沁(1784-1832)设计出了一个建筑学和管理学上的新发明——全景敞视监狱,其设计原则是“从中心可以看到周围的每一点”,具体设计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环形建筑被隔断为若干个小房间作为囚室,每个囚室里关押一个囚犯。那么,只需瞭望塔上有一名监控者,就能够监控外面一圈囚犯。
边沁认为全景敞视的机制能够以最少人数进行对最多人数的监控,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如果应用于医院、工厂、学校等,可使“道德得到改善,健康受到保护,工业有了活力,教育得到传播,公共负担减轻,经济有了坚实基础”。
在斯诺登事件中,美国政府就站在一座中心瞭望塔上。如同全景敞视监狱的设计者边沁,棱镜计划的始作俑者自然会认为这是防范恐怖主义、保障国家安全的一种手段,哪怕不是最高尚的手段。同时,利用军方的网络技术、一部分业务外包以及各大网络巨头提供数据,政府以极小的成本实现了极大范围的监控——据说每年花费2000万美元,而据2002年的公开报道,中国金盾工程(全国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初期就已花费64亿元人民币——不可谓不高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施棱镜计划依据的是由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的法案,符合了民主精神,遵循了法律程序,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
对棱镜计划的忧虑
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这样的监控机制是在确保权力自动发挥作用。由于建筑设计让囚犯看不到监控者,他们知道自己被人监控,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被监控,于是惶惶终日,不敢异动,因此,无论监控者是谁、出于什么目的,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囚犯会进行自我监控;其次,无需暴力、无需枷锁,“除了建筑学和几何学外,它不使用任何物质手段却能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
也就是说,实施棱镜计划后,无论是小布什还是奥巴马,无论是国家安全局还是合约承包商的一个小小职员,都有权操作这个监控机制;无论是包藏祸心的敏感词还是口无遮拦的玩笑话,都被悄悄收集起来,也许将来会成为法庭上的如山铁证;无论是境外恐怖分子还是境内美国公民,都被囚禁于小小的樊笼之中,原本享有言论自由的公民转而谨言慎行、自我审查,就像是乔治·奥威尔在名作《1984》中所言:“老大哥”在看着你。这就是自由主义者针对棱镜计划的忧虑。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大的忧虑。福柯提醒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来到中心瞭望塔,行使监视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清楚地了解监视的运作方式。因此,权力运作是透明的,可以接受全社会的监视;换句话说,权力受到了民主的控制。正是因为“符合了民主精神、遵循了法律程序”,权力才可以无声无息地传遍整个社会机体,随时随地地干预任何事情,普通人根本无力反抗。正如斯诺登正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未卜前景,而奥巴马的表态都姗姗来迟;斯诺登极有可能受到司法指控,而美国政府的合法性损失无几。
全景敞视模式绝不仅仅应用于监狱,如今,互联网的自由色彩日益淡薄,监控色彩愈见浓厚,我们不难推理出是什么原因。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无论实行何种社会制度,网络实名制都已经通行于世;无论是出于政治考虑、国防需要还是商业利益,普通用户的网络数据都可被少数人随意读取,任意买卖。如果自由主义者试图对棱镜计划进行抗议,不妨先从反思权力运作模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