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失落的联邦主义者

2013-04-29 00:26何熠
财经文摘 2013年7期
关键词:军阀孙中山统一

何熠

翻开历史教材和官修史书,对陈炯明的介绍充斥着“背叛革命”“反动军阀”“分裂”这样的标签。在多数人眼中,陈炯明似乎与作乱一方的其他各路军阀并无二致。

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上,去看陈炯明的所作所为,“反动军阀”这样的标签实在欠说服力。这位叱咤风云、争议重重的历史人物,主张联省自治运动,在广东行民治,反对孙中山北伐,力主和平统一中国……在这些关键问题的抉择上,陈炯明都表现出了一个联邦主义者的智识和远见,一个真实的陈炯明到底是怎样的?

一声炮响背后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围攻总统府,炮轰孙中山寓所,意在令孙离开广东。这一声炮响的背后,是孙、陈二人对“如何统一中国、如何治理中国”观念的巨大分歧的总爆发。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主张联络西南军阀与北方军阀中的皖系、奉系军阀,共同应对窃取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孙中山坚持武力统一中国,他认为中国问题要得以完全解决只能依靠武装革命。五四运动时民众的革命热情,让他相信这是清除军阀、官僚和政客的可靠手段。

孙中山坚持武力统一中国论,陈炯明无法苟同。1921年,孙中山广东演讲,总结护法运动失败后的原因,主张在南方建立一个新政府。陈炯明认为“建立新政府”是给自己树靶子,北方政权必定会以此为借口攻击广东。当时的陈炯明坚信中国未来不可能武力统一。

最终,陈炯明未能说服孙中山。在1921年4月7日召开的非常国会上,表决通过了新政府组织大纲,组织大纲中只规定了总统的选举办法和权限,却无总统任期的限制。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仅用了两个半小时。

1921年6月,被孙中山任命为援桂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开始了第二次粤桂战争。粤军用将近两个月时间就进驻南宁,随后孙中山又敦促陈炯明出兵援鄂,并要求广东政府接济军费400万元。陈炯明以“目前还不是北伐的最佳时间”为由,给孙中山摆出了“现实难题”:粤桂战争花费极大,他想尽一切办法才筹到200万经费。孙中山随后亲自来到南宁,想要劝诫陈炯明,陈炯明依然拒绝北伐。对孙中山的屡屡拒绝,表明了陈炯明反对北伐的真实立场。

不要武装要“文装”

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分歧,或许可以用“由大及小”或“由小及大”来形象表述。孙中山认为国家治理,地方自治等所有问题的前提必须是国家统一,没有国家统一,这些问题似乎就无法得以根本解决。陈炯明的想法则相反,陈希望首先着眼于地方自治,通过地方自治继而推动国家统一。而在实现的方式上,则希望通过建立模范省、加强现代民主政治教育等“文装”方式来达到“图治”目的。

孙中山指责陈炯明的这种做法将最终导致中国分裂成许多小国家,并削弱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意识”。而陈则认为,中国若无真共和,也不会有真统一,即便统一后也将时刻面临分裂风险。而共和的关键就是发展民权、实行地方自治。陈炯明对“联省自治”抱有极大热情,这可从他的《建设方略》中窥得一二:“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

所以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根本不是所谓的“犯上作乱”,而只是陈孙二人政治理念的冲突带来的某种必然结果。更何况,当时的陈炯明也并非想置孙中山于死地,在炮轰之前,陈炯明部下已事先电话通知孙离开。炮轰,更多是一种立场的表达。

主政广东的“黄金时代”

下野之后的陈炯明,或许会在某个时刻想起辛亥革命后,他主政广东的“黄金时代”。

1920年,陈炯明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他上任伊始,就开始大力推行他的“联省自治”主张。概而言之,这种主张的要旨为:由各省制定宪法,组织自治政府管理本省,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陈炯明认为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根本不适合实行中央集权制,只有分权自治才能实行民主政治。

陈炯明的政治主张,很快得到了开明的广州本地乡绅的支持和拥护,1920年12月19日,广东省议会通过了具有自治色彩的《广东省宪法草案》。草案提出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对于中央政府的立法权,地方拥有否决和不承认权。而就在这一年稍早,中华民国的国庆日,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上海某报纸撰文也表达了同样的理念,“有小的细胞才有大的有机体,有分子的个体才有团体”,为了建立“一个将来的真中国,其手段便要打破现在的假中国,要实现各省自决自治”。

五四运动之后,多数知识分子对于南北两派迟迟难以统一的情形,也大都赞成各省“不如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再图联省自治。这样的规划蓝图,是基于看到北美13独立州经过漫长时间自治之后进而“联邦”的现实经验。

1921年,陈炯明创立中国第一个建制市广州。陈炯明的广东新政令治下民众有耳目一新之感。经济方面,陈炯明鼓励兴办实业,并对民资企业大力扶持,广东成为当时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教育方面,陈炯明更是具有其他政客所不能比肩的远见卓识:聘请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来广东主持公办教育,同时大力发展私人教育,广东教育的发展空前一时。

而孙、陈二人分裂的前奏,则始于1922年陈炯明实行的县级直选,孙中山认为广东人民根本不具备自治能力,仍需“以党治粤”,而陈炯明则坚定实行自己的“粤人治粤”主张。

事实上,孙中山岂止是对广东人民的自治能力不信任,孙中山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在他眼中,当时的人民“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所以革命者必须在初期做好“保姆”职责。可陈炯明完全不同意这种似是而非的论断,陈炯明批评孙中山靠官僚代治,甚至训导人民的做法,本质上是中国数千年来政治系统的一贯做法。这与其说是担忧人民不能自治,不如说是“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实践者

陈炯明在20年代起的诸多做法,似乎更像一个改良主义者,而非一个革命家。但陈炯明事实上也倾心于革命,只不过陈眼中的“革命”绝非“枪杆子里出政权”那样号召群众直接诉诸暴力。陈炯明曾说“报纸胜过三千毛瑟枪”,可见他对舆论导向的重视。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以胡适、陈独秀为首的新文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而彼时的陈炯明对新文化运动的诸多理念,深表认同。在1919年至1920年秋这段时间,陈炯明在福建漳州创办了《闽星》杂志和《闽星日刊》,并广邀学人漳州相聚,畅谈社会新思潮发展形势。陈炯明还发布《振兴教育令》,执行“一乡一校”计划,积极改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

陈炯明的行动备受瞩目。当时的一群北大学生在游历漳州后,发出这样的评价:“陈炯明的新政手笔,共产时代亦当不过如此。”陈炯明执政漳州后的两年或可看作20年代初广东新政的序篇。

历史的假设最有趣也最令人无奈。孙中山与陈炯明在关于“中国如何统一与治理”的问题上缠斗了大半生。历史终究没有按照陈炯明的政治理念走下去。尔后,国民党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陈炯明以一个“叛乱者”形象被记入官方史册。在陈炯明失势后,共产党曾经派陈独秀来做陈炯明工作,希望他加入中共,而陈炯明的回答是:“现阶段中国劳动运动,只宜作劳工教育运动,最不好是拿劳工做政治本钱。这恶风气一开,往后将不可收拾”。

如果说宋教仁被刺杀无形中终结了议会政治,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大遗憾,那陈炯明“联省自治”被误认成“军阀割据”,同样是中国在通向现代政治文明道路上错失的又一良机。

陈炯明晚年避居香港,这位“联邦主义者”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猜你喜欢
军阀孙中山统一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