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心灵

2013-04-29 00:44徐丽沙徐方方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

徐丽沙 徐方方

【摘要】在以“山水为教堂,以文字为智珠”的华美唐诗中,杜甫的诗歌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他气质中特有的厚重、诗作中创造性的写实手法,让他已渐渐地、自觉地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认真地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诗作为人格与生命的显示。本文将主要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入手,试探索杜甫诗歌中“风格即人”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杜甫;风格

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的说法。辉煌绚烂的中国文学中,性格迥异的诗人们创造出的诗风也各不相同。李白虽然平生不得志,但豪放洒脱的性格成就了他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诗仙”的美称;为百姓做过很多好事的白居易被称为“诗魔”,他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爱国此人辛弃疾能文能武,所以他的词作便表现出雄厚深沉、慷慨悲壮、热情洋溢的特点。

然而,真正优秀的诗作除了体现出文字的精美与精炼,还能给读者带来更有深度的生命感受。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关照杜甫的诗歌,那么,我们会发现似乎没有哪一位诗人可以和杜甫比肩。诗人真真实实地将自己与眼前的世界关联起来,用心观照自己与他人的人生,而后用诗歌的方式去记录、去抒发、去表达。

一、“沉郁”的诗风与济世情怀

杜甫历来被我们视为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浑涵汪茫、思力沉厚”,又是“出于性灵所固有”的,而这种才华与气质的结合又无时不刻熔铸于那些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是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怀中,于是“沉郁”的诗歌风格呈现出一种厚实的思想内涵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一)现实主义写作内容影响诗歌风格

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首先是由现实主义内容决定的。年轻的杜甫虽然也受到盛唐文化的浸染,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敏感的诗人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即将倾覆的衰败。不久,当他也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这“废池乔木”的满面疮痍和不停流走,诗人不仅自己身心重创,他还想到了同样历经困顿与离乱的万千人民。于是,他把诗歌创作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到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动荡的关注上。他常常化身为那路上痛哭送行的爷娘妻子中的一员,那苟活于乱世的许许多多个家庭中的普通但真实的一员,还有那堂前扑枣的老妇、辛苦的织女、重赋下呻吟的老农……可以说杜甫的心灵是始终和天下最苦难深重的百姓连接在一起的。一方面,诗人对保守苦难的人民给予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对官吏强加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那贫富悬殊、黑暗统治的厉声控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出于底层的知识分子希望此时被重用的疾呼呐喊。

“高贵的生命,远大的期许,必然会与一世皆浊、一世衰败的现实生活发生一种龃龉难合的关系”。诗人的生命形态不是顺从俗世的,也不是堕落无为的,而是时刻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终生未成进士的杜甫虽然一生壮志未酬,但并不影响他用平民的视角表现忧国忧民,以诗人的热情书写爱国主义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当诗人忽闻蓟北失地收复时,情不自禁涕泪沾满衣裳,欣喜若狂地把弄诗书,一位渴望重归故土而热泪纵横的老者形象凸显出来。《春望》中,前两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城惨败的景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则写出了心念亲人境况的忧思,充溢离情;全诗深沉隽永,真挚蕴藉,既有爱国之情,又饱含眷怀家人的情感,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人间情怀贯穿诗歌始终。

(二)细腻刻画彰显出现实的鲜活

杜甫用严格的写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特别要指出的一点是他对客观世界细微独到的观察、准确又传神的描写往往能让人赞叹不已。例如在久离故乡、离人终归的《羌村》诗中,“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两句让人回味不已:外界纷战蔓延的战火,让家这样一个角落的安静平和变得弥足珍贵,温暖、亲切、平安……一切幸福的字眼和感觉涌上心头,在那迎客的鸟雀声中有着家人幸免于难的感动,也有着再度重逢的无上惊喜!也许正是杜甫处处以这种细腻入微的笔法雕琢诗歌,才得以以小见大,进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幅幅广阔画面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清新”的诗风与人伦之情

法国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人总是随着认识和阅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变化的,那么风格也不会执着于一种、一成不变的。

(一)杜甫诗歌的“清新”之风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歌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政治黑暗,因而“沉郁顿挫”成为其诗歌的主导风格。但是,杜甫的诗作同样不缺乏新鲜之感,或淡泊闲静,或清新自然,或奔放率真。譬如在成都草堂时的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大自然生命细微活泼的运动,成为他悠然自足生活的体现;《清江》这首诗,格调清新明快,反映出江村生活的闲适安宁,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经历无尽动荡后片刻的平稳。

(二)杜甫诗歌充满浓郁的人情关怀

这里特别想提到的是杜甫醇厚的人伦之情。学者胡晓明说:“常存恻隐之心的伟大诗人,他不孤独,他的每一根生命之丝,都绵绵延延地伸展出去,与其他生命之丝发生关联,以织成生命之茧。生命之茧便是孕育人情的人伦世界。”“此日何时到,送汝万里啼”,“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送舍弟颖赴齐州二首》),诗人以问候的方式,或遥想亲人所在的空间,或揣想亲人行踪的时间,总是能用一片亲切之情,流注于时间和空间之际。杜甫对妻儿的深情,依然是这样一种体贴、眷念、问候和揣想,只是更体现出人性的深度。“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咒印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写出家庭生活的怡然惬意,可谓让人心生羡慕。杜甫有一首写于沦陷中的长安的《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湿”“寒”两字暗示出闺中之人因相思而站立倚望的时间之久,写尽了美丽善良的妻子的孤独形象,也写尽了诗人无限的相思和眷恋之情;清寒的月光下,两处相思让两个灵魂,彼此遥远却又始终靠近……杜甫诗歌雄浑刚健又沉着身深厚的背后还细细流动着这样一股人性美的清流,“它直抵心灵深处,直抵每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根亥。”

有人说,如果没有杜甫的诗歌,“中国的诗歌很可能会顺着文苑传统的优势,逐渐滑向一种形式主义的美感;或顺着科举考试的路子,愈渐沦为一种轻灵浮华的美文学。”更明确的说,杜甫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厚重拙大”的范式,深沉顿挫的表现中,透着诗人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艰难的人生中,杜甫的形象一直是昂扬的、向上的,他以朗朗乾坤、干净宇宙,寄之梦寐,存乎遐想,并以不懈的人文诗歌创造出支撑自己的生命意义世界。于是,杜甫的诗里有了一个精魂,一个联结诗歌与心灵的不朽桥梁,那就是诗人自己。

【参考文献】

[1]杜甫著,葛景春注评.国学经典:杜甫诗选[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0).

[2]胡晓明.从儒家思想论屈陶杜苏的相通境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6).

[3]胡晓明.略论杜甫诗学与中国文化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1994(05).

[4]徐梅凤.浅探杜甫诗歌对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熏陶[J].文教资料,2011(24).

猜你喜欢
杜甫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