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开卷”误区 探索应对策略

2013-04-29 00:44李敏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李敏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开卷考试已逐渐成为各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检测的一种主要形式,但由于这一考试形式实施的时间比较短,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学生、家长老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总结出有效的复习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 开卷误区;应对策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方式也实现了突破性的变革,即采取“开卷考试”。顾名思义,就是在考场上开卷,允许考生在答卷时,翻阅书本,查阅资料,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试卷。这一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考查,从而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有一些学生、老师、家长对此种考试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

误区一:“三不”,即不用记忆、不用看书、不用听讲

有不少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会觉得开卷考试题目很容易,就是翻翻书,抄答案就行了,平时用不着花时间去学习政治。有的学生把原来阅读政治的时间用来学习其它学科;不少学校则对政治减少课时量,尽量少排课;其它学科的老师则经常从舆论上引导学生多学习其它中考课目;甚至有的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看其它的书、写其它的作业。殊不知,这样做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二:“题海战术”

这里的“题海战术”可不是指做很多题目,而是有很多学生在上考场时会带很多资料,堆在桌子上像座山似的,试卷一发下来,不是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理清思路,而是拼命的翻资料,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从众多资料中找到原题。

开卷考试虽然允许在考试时查阅资料,但试题都是很开放的,怎么可能轻易会找到原题呢?如果一味的依赖查阅资料,不仅仅资料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并且由于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又要对相关资料作理解运用,很可能顾此失彼,甚至连题目都做不完。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误区三:“文字减负”

所谓“文字减负”,就是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怕麻烦,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只是把大体思路简单想一下,而不是详细地写下来,或是寥寥数语,应付完事,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把书本的页码标上去,在他们看来,这叫“高效节时”。殊不知,想是一回事,写是另一回事,这样长此以往,答题思路会比较局限,书面表达能力会变差,不会用政治术语答题,变成了“思想的巨人,书写的矮子”。

那如何克服这些误区,轻松应对开卷考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开卷考试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背什么考什么”为注重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回顾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我们可以看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之甚少,而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却比比皆是,如:2013年中考试卷中第16题的第三小题“请说说众多的‘安徽创造对你的启示”;第17题的第二小题“请围绕这一主题,在下面卡片上写出你的心语”;第三小题“假如你是该项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本上是直接找不到的,但是又和书本知识紧密相连。因此,开卷考试不是降低了难度,随便就能抄到标准答案,而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轻松应对开卷试题。

(二)夯实基础,熟读精读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我们答题的所有理论、观点、概念都在里面。开卷考试的精髓就在于“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精读课本,做到百看不厌。在开卷考试中,有些基础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中,如2013年中考题第14题的第二小题“作为网民,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应注意什么”、第16题的第一小题“政府为什么鼓励和扶持这类企业的发展”等等。有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的,但也绝不是无章可循,只是需要学生按命题要求重新组织教材的知识。如第13题的第二小题“请结合此类现象,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好公民”、第14题的第一小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哪些观点”、第15题的情境探究等等。如果学生对课本的知识不熟悉,或掌握不牢,理解不准,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恐怕连答完试卷都很难。所以要让开卷考试得心应手,就要在平时学习和备考中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及内在的联系,准确地从课本中选取相关知识点;对于一些知识要点,要熟记于心,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些相近的知识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两个概念很多学生容易混淆,就是因为不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比如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等,提法十分相近,考试中学生极容易混淆,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记忆,准确记忆。 当然,考试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就是说我们在复习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选择性,而选择的标准就是要依据考纲!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熟读和钻研考纲,明确考试范围以及每个知识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对考纲的变动部分要多加关注,这样的复习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重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

纵观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当年的时政热点在试卷中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查。如2012年中考试卷中涉及的时事热点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第1题);经济发展速度(第2题);神州天宫交会对接(第3题);地方时政(第4题);“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第14题);十八大的即将召开(第17题);等等。2013年中考试卷中涉及的时事热点有: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第1题);经济发展速度(第2题);卫星发射(第3题);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第4题);“中国式过马路”(第13题);2013年全国两会(第14题);地方时政“建设美好乡村”(第16题);“中国梦”(第17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重时事内容的学习,学会分析时政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时政知识与教材知识的切入点,从而回归教材,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并且要训练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去分析材料,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失分。如对“请说说众多的‘安徽创造对你的启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选题例,强化训练。

学习不能“纸上谈兵”。为了应对中考,务必要加强对各种典型题的训练。尤其是近三年的中考题,要重点研究,熟悉各种题型,并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典型试题的练习,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规律,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和命题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考前冲刺,继续提高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是取得中考佳绩的最终环节。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常识、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实用性很强。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提高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就一定能品尝到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并能在中考中取得佳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油吧!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