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3-04-29 18:40:50徐炳炎刘贵莲胡其昌
中国电力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会计

徐炳炎?刘贵莲?胡其昌

摘要:对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如何定位、课程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怎样选取、如何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明确了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定位及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以财务报表的认知、阅读理解、分析利用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实施了重学为主、多样化教学;制订了能力为本,重视过程,多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徐炳炎(1963-),女,浙江海宁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教学评价中心,教授;刘贵莲(1972-),女,江西宜丰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工程系,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ZZ090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51-0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后,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才能发现;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及进程安排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否体现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育特色,关键是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结构的优化,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及结构仅仅为人才培养描绘出了“蓝图”,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景”,需要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精心设计和严格实施。换言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立足点还在于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课程的受众面非常广,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如何定位、课程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怎样选取、如何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实现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寻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会计课程定位为职业活动工具课

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学科中心”的课程理论,按学科课程模式设置课程。因此,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些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并把“会计”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是无可厚非的。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科课程模式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设置“会计”课程,有什么依据,课程又该如何定位?

国外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的课程模式主要有:核心阶梯式课程(双元制)、技能模块组合课程(MES)、矩阵能力模块课程(CBE)、职业群集课程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成的课程模式主要有:模块(也称能力本位)课程、任务驱动课程、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几种。笔者认为,上述种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归根到底是围绕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设立,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及职业能力形成的认识不同,设置课程和选择课程内容的着眼点就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课程模式,如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认为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就可以达到有效培养職业能力的目的。

从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设置的“会计”课程,定位为职业活动工具课比较合适。因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以非会计职业岗位为主,且职业岗位分布非常宽泛,但岗位群的工作任务都与经济管理工作相关。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是沟通经济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桥梁,经济管理工作者若不懂会计,经济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会计课程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是其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必备工具,如同非英语专业学生要学习英语课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计算机课程一样。

二、“会计”课程目标为懂会计、用会计及融会计

会计专业是针对会计职业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要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论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都要具备“能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工作。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涉及的专业较多,且很多专业不是针对某个职业设置,而是针对岗位群设置,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不是培养“能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专门人才。因此,这些专业的“会计”课程不能简单照搬会计专业的一些课程,另外,课时限制也不允许简单照搬会计专业的一些课程。如何围绕这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才有努力方向。

作为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职业活动工具课,“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会计”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首先是“懂会计”,不是“做会计”。“懂会计”即懂得会计的思维方式、懂得会计的专业词汇、懂得会计信息的内涵和外延等。其次是“用会计”,即会用会计信息,而不是“生产”会计信息,会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使用会计信息或运用会计思维方式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再次是“融会计”,即能融入会计,树立会计约束和控制的意识,在人生职业生涯中养成自律习惯,能自觉坚持会计诚信,守住职业道德底线。

三、以财务报表的认知、阅读理解及分析利用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决定了该课程内容既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色,又要具有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特色,还要能自成体系。因此,该课程内容设计不能照搬或简单组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只能另辟蹊径。应当依据什么理念设计会计课程内容,比较流行的工作导向是把工作过程,即工作实践(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围绕实践来教理论,达到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

财务报表是通用会计信息的载体,经济管理工作者所需的重要信息可以从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的财务报表中获得。会利用财务报表,是对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此,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财务报表是知识密集体、信息浓缩体,内涵和外延非常深广,而学生的企业知识和经验很少,又是初次接触会计,还不以会计职业为取向,为此,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实际,增加铺垫内容、精心选择内容、合理组织内容。

在“围绕实践教理论”的先进理念指导下,结合多年来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按照“以财务报表为载体,以财务报表的认知、阅读理解、分析利用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比较符合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具体如下:

财务报表的认知部分:首先从外延方面进行铺垫,顺序是先企业内部再扩展到企业外部。从认识企业和企业经济活动开始,建立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信息和财务报表的联系,再从会计信息的使用阐明会计信息的重要及法律的有关规制和社会监督;再从内涵方面进行铺垫,顺序是先让学生建立会计对象、财务报表要素等概念,再介绍从经济业务活动数据到财务报表生成的会计思维方式和主要会计技术。

财务报表的阅读理解部分: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阅读理解。顺序从财务报表的结构到报表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再到报表项目之间、报表之间的联系。内容逐渐深入,核心是报表项目的内涵和外延。

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部分:以真实公司的财务报表为例,采用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关键是通過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对公司的财务从局部判断提升到整体的综合评价。

四、教学实施为更新教学观念,重学为主,多样化教学

以上从人类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了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设立了“会计”课程最终要达到的标准,并建立了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仅仅是解决了“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的问题。要解决“怎样有效地教(或学)”这个问题,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下,在“会计”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等。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

长期以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主流,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努力提高教学能力,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练结合、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开展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部分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式的实施需配备学做一体的实训室,提前对学生分组并把简化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电子版)发给每位学生。相应教学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演讲汇报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既熟练了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又掌握了财务分析技术,还锻炼了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以能力为本,重视过程,多形式、多元化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作出价值判断,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教学评价既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的变化做出价值判断,也对教师教的能力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他们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依据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的形成。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具有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应以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按“能力为本,重视过程,多形式、多元化评价”的思路建立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不仅限于知识,还包括学习态度、能力;课程考核时间不仅限于期末考试,还包括平时的测评;课程考核形式不仅限于卷面形式,还包括演讲、报告等;课程考核主体不仅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等。例如,笔者在财务报表分析利用部分内容教学时,对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知识点考核主要通过作业、卷面考试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学习成果演讲汇报(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报告撰写进行;态度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作业及报告撰写完成的及时性及规范性等进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突破,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状态,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立足点——具体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具体课程数量多,涉及面广,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希望有关各级人事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晋升政策,能使高职院校教师潜心教学研究、自觉提升教学能力,让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投身教学改革中获得职业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赵丹丹,弭晓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76-80.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

(6):130-132.

[3]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9-21.

[4]徐炳炎.企业会计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雷莉萍,古力,等.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思考[J].读与写,2007,(12):47-46.

[6]冯琼兰.浅谈非会计专业会计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4):68-70.

[7]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34-37.

(责任编辑:宋秀丽)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会计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5:16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0:19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 19:07:16
职业院校《税法》课程更新机制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