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其理论和实践都已趋于成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尤为突出,使德国企业和学校的发展比翼齐飞。对其宝贵经验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赵小丽(1986-),女,河南许昌人,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27-02
一、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
1.物质文化方面
(1)校园环境优美,呈开放性特征。德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将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建筑和文化活动与城市共享,讲究融合与开放。绝大多数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着重对校园建筑和人文环境景观的建造,追求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学校整体向社会开放,与社会交错融合,大门两边一般没有围栏,有些被社区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甚至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区,校园的园林建筑也体现出不同的美感,表达出智慧、正义、友好等不同的人文精神,实现了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良性过渡。
(2)文化设施和教学设备齐全。图书馆内藏书丰富,学校内体育设施齐全,企业对教育进行生产性投资。企业拥有的相对雄厚的物质资源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设备,很好的弥补了学校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企业的某些设备可能已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但却可以用于支援高职院校的基础教学,从而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基础性实习。完备的文化设施对于大学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3)企业是工作场所,也是教学场所。德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利用生产车间,通过跟班劳动和模拟操作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这是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最古老的形式,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方式,而且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能使学生在现实条件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生产劳动经验,并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懂得企业生产的管理情况,对企业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精神文化方面
(1)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理念最早由德国柏林大学提出。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先生提出新人文主义精神是学术自由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即研究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德国的高职院校把这一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职业教育研究网络、职能多样的研究机构、范围广泛的研究选题和密切合作的研究方式,并且得到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2)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的高职院校把创新看做是保持学校活力和生机,紧跟时代步伐,乃至引领时代潮流的有力手段。他们会综合考虑,争取在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渗透进创新思想,并把其渗透进学生的心里,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这种创新也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高校就应该为社会服务,应该凭借创新的热情和敏锐的社会嗅觉去发现社会的需要,从而引领时代潮流,把握社会脉搏。这样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完全发挥,深深扎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又刺激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向导和指示灯作用。
3.制度文化方面
(1)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如针对企业的培训章程、针对学校的教学计划,还有职业义务教育政策、职业培训促进政策等。這规定了企业的实践培训需依据培训章程来进行,高职学校的理论教学需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数量发展,促使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推行了职业义务教育。职业培训促进了政策的实施,促使学校努力提供足够好、足够多的职业培训场所,以使学生获得足够多的培训机会,也促使高职院校在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上不断投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2)学校对学生选课的限制比较宽松,学生可以在不同系里同时注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计划安排在每学期比较自由地选课。专业课程不是以事实性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最终获得独立完成工作所必须的职业能力。
4.行为文化方面
(1)教师的授课方式多样化。德国高等学校的教授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完成授课任务,课堂气氛特别是专业课气氛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无论何种授课方式都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德国高职院校的授课特点始终体现出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和成长本性特点的准确把握,符合学生本性发展的要求。
(2)学习形式团队化。每学期初,教授们传授课程的核心内容和课程方向,且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材,多是参考书目,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需要团队协作完成。这样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进取意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学生自我感觉主体化。德国高职院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Fachschaft,由学生自发组织,主要负责组织一些院系活动,可以提供一些考试的复习资料等。同时高职院校也很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二、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德国文化建设的鲜明特点,使其在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鉴德国的宝贵经验,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校园环境,彰显学校优势专业特色
当前许多高校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舍得花钱,搞建筑、修道路、建广场,楼房越盖越高,路面越修越宽,却总让人觉得越来越缺少了本应该有的校园氛围。高职院校应使环境和设施突出其文化底蕴,使校园中每处景观都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园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文化,以育人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育人的手段,使校园环境建设效果与育人效果同步提高。
与德国开放性的校园环境和诸多的实习场所相比,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很薄弱。政府应给予高校更多的财力支持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资金来源,重点改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学习资源,增加实习基地等。
2.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教风、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建设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大多强调顺从、等级和集权等。虽然现今我国大学教育逐渐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多高职院校把精神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和实施。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应立足于中国的文化积淀,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伪存真,弄清楚哪些是我们的国情、民情和文化所能接受并得以良性发展的,从而促进当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文化的融合统一。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校园文化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3.创新管理体制,依法治校,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一股无形的软力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有效地制约和规范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日常行为。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管理学校的新模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加强各级管理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让学校的重大事项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同时,大学师生要逐步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开展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坚持校务、院务公开,维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指引正确的文化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4.定时给师生开展文化讲座,创新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学校要指派教师配合学生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社团走积极、高雅、健康的发展道路。通过教师组织社团活动来满足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多元化要求,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感觉不乏趣味性和教育性。而且那种潜伏、弥漫于整个活动并体现学校风范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染人的作用。置身其中,学生会自然地感悟到校园文化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邓志军,于睿.试论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05,(3).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敏丹.浅论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占永琼.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