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利 孙颖 苏敏 张一婷
摘 要: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是高职教学正在推广的一种实用模式,利于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紧密联系。本文从高职高专类的教学要求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进行相关实践,完善了教学及考核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环境微生物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61-01
环境微生物是环境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学习环境监测项目分析等专业课程提供了必需的微生物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在水、大气、固废等实际治理中,生物处理方法特别是微生物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本着高职高专院校“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所在课题组对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在环境微生物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任务驱动法的内涵及优越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学校工作的核心在于培养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高职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1]。
2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2.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新体系
高职技术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经过对相关专业岗位工作需求的调查了解,确定环境微生物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包括:(1)熟练应用显微镜和微生物制片方法观察微生物。(2)熟练掌握分离、纯化培养环境中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3)能够定性和定量检测环境(水、大气、土壤)中的微生物。(4)能够对污水处理中常见的活性污泥及其所包含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并运用于污水处理运行状况的判断[2~3]。
为达到此目的,笔者所在课题组将环境微生物课程分为“环境中微生物的认知及基本操作技能、环境中微生物的检验与监测”及“微生物治理技术中的培养驯化与运转状况评价”三大项目教学模块。每一模块由若干小任务组成,每一任务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另外,为了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分步走的模式,在每一任务的设置前都有相关的理论知识预备,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精简、融合、重组”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
2.2 理论结合实际,完善实验新体系
高职院校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既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具体实验内容形成了较为稳定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培养学生在环境工程类专业中所需的微生物技能,主要包括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两大类。
2.2.1 验证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是实验最基础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例如:“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该项实验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细胞细胞壁结构差异的有力证明。此任务的完成在掌握基本染色技术的同时,还对革兰氏阴、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染色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
2.2.2 综合型实验
综合型实验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例如:“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水中细菌总数是进行水质检验的必要项目之一,涉及到玻璃仪器的洗涤、包扎及培养基的配制、灭菌等多项基本操作。实验任务的进行要求学生全程参与,从水样的采集直至最后的数据处理及报告分析。由于样品通常取自校内及学校周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相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任务参与性与实验积极性。
3 任务驱动法的考核方案
在课程新体系及实验新体系的推动下,必然需要新的考核方式与之相适应。考核方式由过去以期末笔试考核知识为主改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验学时,使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比例为1∶1,考核内容及方式调整如下:(1)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课堂表现20%,实验操作及分析30%。(2)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实验考核30%(内容是学生在实验课上已做过的基本操作,具体实验任务抽签决定),理论考核20%(内容是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口试形式进行)。
4 任务驱动法在应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4.1 任务设置
遵循职业技能典型性与校内可行性兼而有之的原则[4]。一方面根据职业发展需求选取本专业典型岗位技能;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校内场地、设备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4.2 时间安排
微生物实验任务具有连续性,微生物的培养具有周期性,对于相关任务既可以分割成独立的实验,又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大实验,但至少要连续几天才能完成,需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实验时间。
4.3 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要综合考量,理论知识部分的口试考核,要注意覆盖学科绝大部分讲授重点,避免学生只针对抽取的实验进行突击复习,而忽略其他;实验操作成绩评定要参照实验任务难易适当平衡,避免由随机抽取带来的不公平性。
5 结语
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直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一门课程的设计从教材编写到内容安排都需要结合本校学科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许建民,刘艳.高职高专类院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9.
[3] 解彦刚.高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探讨[J].化学过程与装备,2011(3):206-207.
[4] 徐海娟,张天波,王汉道,等.任务驱动模式在“环境微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3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