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作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2013-04-29 12:18吴峥嵘
考试周刊 2013年71期
关键词:突破中职语文作文教学

吴峥嵘

摘 要: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本文一方面阐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立足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中学作文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 作文教学 困境 突破

对于中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说,作文的教学和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

一方面,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样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环节并无明确要求,也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学生对作文有着普遍的畏难情绪。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作文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在:文体上以散文为主,集中于自我心灵的抒发和倾诉。写作的范围狭隘难有突破。

困境一:作文教学缺乏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基础性不牢。

一是中考的指挥棒作用已经使作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应试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一切向高考看齐,平时的训练都集中在话题作文上。因此,那些对自我内心世界描摹得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得不到老师的赏识。这样就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只能硬着头皮写那些空洞的泛泛而谈的话题作文。

二是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数理化相对而言“见效”快一些,于是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自动地疏远甚至是放弃作文阅读或训练,将时间用到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能“见效”的科目上。语文老师尽管心里很着急,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写不好作文对今后的人生和工作有影响,但在升学率至上的今天也只好选择妥协。

三是缺乏真切的生活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外延和内引,学生整天待在学校里,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体验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了。这样老师进行作文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也难怪有许多教师只是硬塞给学生一些所谓的“得分宝典”。

困境二:作文教学缺乏切合教学实际的计划,系统性不强。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该不成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上作文课没有教案,教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再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发写作动力。

困境三: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普遍“缺位”,示范性不够。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充分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教师仍然是写作指导中的核心,但并不一定是评改课堂的核心;教师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下水作文能力,更要有组织指导的方法。学生习作上的共性问题和各文体写作中的规律性方法,可以共同指导,但更多地还是要突出个别指导。写作指导课就是为学生营造修改文章的环境和氛围,要充分调动学生互相评改、去发现问题、再共同去研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是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最好锻炼。

综合以上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学作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呢?

(一)探求写作之源,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

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具体帮助学生解决“没啥写”的问题。所谓探源,就是指导学生探求写作的本源。写作的本源在哪就在鲜活的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写作首先要有思想感情和材料。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靠硬挤、靠拼凑、靠抄袭?就是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生活素材,没有由生活而引发的切实感受和独立的思想感情。

可是,谁能说学生没有生活呢?学生也懂得要观察生活、深入生活,教师也反复强调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那为什么就是在写作中不见效果?在我看来,这是因为缺乏教师的有力指导,教师始终喊在嘴上,学生始终浮在生活的表面上,没有把生活变成写作素材积累到头脑中、积累到写作实践中。学生对身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一是没有时间回顾和反思,二是没有具体的情境比较、辨析和思索,不会挑选和占有,不知哪些该收获、记忆,天天匆匆而过,浮光掠影而已。

(二)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源头活水”。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证明,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他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平淡而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明确学生的阅读目标,循序渐进。

我们首先为学生的三年学习开具了一个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的成长,与高中三年各个学期的教材配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我们都会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此外,每学年订阅报刊杂志时期,要求学生在老师开具的若干目录中选择订阅。这些目录包括《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读者》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存在胡乱选择的现象,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作文写作水平自然会相应提高。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老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大会无疑对学生有较大帮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在每周的周末会指定一两篇文章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并要求把阅读的心得书写成文。在下周的阅读课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彼此感受,交换相互间的阅读方法。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3.向校刊推荐学生佳作,让学生写作有收获。

有阅读就会有思考与感悟,学生将所思考的东西写成文字后,教师将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校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了写作是有收获的。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会更加努力。

总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并辅之相应的写作激励机制,定会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文教学才会走出困境,进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郑逸农.“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23-26.

[2]伊道恩等.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猜你喜欢
突破中职语文作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