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脑囊虫病的CT表现,并对脑囊虫病的CT分型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资料完整的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结果:脑实质型35例,脑室型8例,脑膜型7例,混合型10例,在35例脑实质型中有急性期表现22例,慢性期表现13例。结论:CT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对脑囊虫病的分型,并能跟踪观察疾病过程及评价治疗效果。
关键词囊虫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的颅内所造成的疾病。当食入绦虫卵或绦虫节片由肠道具反流入胃内,卵壳被胃液溶解,蚴虫经肠道血液而散布至全身,多见于脑、皮下、肌肉和眼[1]。
资料与方法
2009~2012年收治脑囊虫病患者60例,其中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55例经驱虫药物治疗明显好转并排除其他疾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4~65岁,平均32岁。60例患者均行CT轴位扫描,轴位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层厚8mm,层间距8mm,连续向头顶方向扫描,部分患者行重点层面的加层、减薄及冠状面三维重建扫描。12例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优维显。
结果
脑实质型:35例脑实质型CT表现与病期有密切相关,22例急性表现有6例现为脑质片状低密度灶,其他16例表现为小囊状低密度影及小结节状影,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水肿,公认的小囊状低密度影中有点状高密度影脑囊虫特征性CT表现4例,13例慢性期,均表现为脑实质内散在小点状钙化灶,1~3mm圆点样钙化头节,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脑室型:8例脑室型中,有3例位于四脑室中,3例位于三脑脑室,2例位于侧脑室。均表现为扩大的脑室内卵圆形囊性低密度区,CT值近似脑脊液,囊内见小点状高密度囊虫头节,增强扫描无强化。
脑膜型:7例脑膜型中,均为脑积水表现,难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积水鉴别,病灶多为串珠状。增强扫描见有3例见到外侧裂池内囊状低密度病变。
混合型:10例混合型CT表现中,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改变,此外,可以有急、慢性期的混合表现。
讨论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囊尾蚴寄生脑内而引起的脑病,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视力及智能障碍,人进食的猪绦虫卵经胃酸溶解,孵化出的囊蚴钻入肠壁,通过肠系膜的小静脉进入体循环,再至脑内而致病[2]。我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部分农村有吃“红肉”的习俗,加之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可能吃了被绦虫卵污染的食物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在60例脑囊虫中有43例有吃“红肉”的病史。
脑蠹虫病的CT诊断依据:①小粟粒点状、小囊状及小囊内点状病灶。大家公认的小囊状低密度影中有点状高密度影最具有特征性;②点状、结节状、环状及环内点状强化灶;③大脑半球内多发小点状钙化,多1~3mm大小;有的囊壁部分或全部钙化,直径可达7~12mm[3]。④片状低密度、脑积水等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脑囊虫病的病灶分布特点是多位于大脑半球的灰质或白质,小脑、脑干和脊髓少见。
脑蠹虫病的鉴别诊断:脑实质型急性期片状低密度灶应与病毒性脑炎、脑脱髓鞘病变、胶质瘤相鉴别。小囊状低密度影中小点状高密度影,应与脑转移瘤、多发性脑结核瘤、脑多发性小脓肿鉴别。慢性期大脑半球表面的多发点状钙化,应与结节性硬化鉴别。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6.
2李果珍,戴季平,王仪生,等.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4.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