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三点做法

2013-04-29 00:44田晓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7期
关键词:思维教师教学

田晓

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他们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理论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矿产、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们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 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在讲第二章气旋、反气旋,气团和锋面活动时,在讲清 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的谚语和天气预报及当地的天气变化,叫学生观察、分析,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二、借助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幻灯、模型、图片及手势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教学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势均力敌的两种气团相遇形成的准静止锋比喻成两个手劲差不多的同学掰腕子,手势将保持不变,以此说明锋面较长时间停留在某地区,从而影响该地区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讲我国占世界首位的八种矿产资源时,学生记起来往往丢三落四,采用谐音让学生记忆,并形象地描述为,我的心太烦,烦得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谐音为:吾(钨)心(锌)太(钛)烦(钒),目(钼)泣(锡)稀(稀土)涕(锑)。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八种矿产资源。有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引入生活活水,使学生体味地理的乐趣

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这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如配合第一章,组织学生观察星座,寻找重要亮星,开展日、月食讲座,使学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月食的过程,并适时进行观察。在讲第二章大气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节目。结合第四、五章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使学生对地壳演变史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地理知识,而且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重视提问设疑,启发学生思维

这是指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发学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欲望的情境。而思维是一切理解的基石,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开始于问题。有经验的教師十分注意把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善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领会新知识,也是搞活课堂气氛的好办法。如教师在讲“日界线”一节课时,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妹,姐姐倒比妹妹小一岁,这是怎么回事?2.在太平洋上有两个相邻的岛国,西边的叫汤加,东边的叫西萨摩亚,在同一时刻,汤加是星期日,西萨摩亚是星期六;西萨摩亚是星期日,而汤加是星期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立即进入了高度思维之中,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向学生讲授“日界线”的知识,学生既乐意接受,又容易接受。讲“经纬线方向”时,提出:一个人沿着某条纬线一直向东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一个人沿着某条经线一直往北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一个人站在南极上,他前后左右都是什么方向?讲青藏高原气候时提问: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辐射强,为什么天寒地冻?又如讲高中《地理》“天体和天体系统”时提问:“我们现在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隔着地心和我们相对着的地球那边站在地面上的人,头和脚那个朝上,那个朝下?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星空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这些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很有利的。但提问设疑,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过易过难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朱熹注说)。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造成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时,是最有利的教学时机,但是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了,可能是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

猜你喜欢
思维教师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