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课堂

2013-04-29 00:44曾贤友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7期
关键词:历史课创设历史

曾贤友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的延续就像月亮的承载,只有一代一代的不间断的记忆,才能体现一个时代存在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中学历史教学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初中历史是副科,几乎没人重视,照本宣科,敷衍草事,索然寡味;高中历史是主科,几乎没人不重视,条条框框,死记硬背,味同嚼蜡。这里明显的两个极端却驶向共同的一个方向,那就是把本来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很强的历史课上得生气全无。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多多研究历史教学的激趣法,把失去的“趣”请进课堂,变无趣为有趣,化苦学为乐学。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历史教学理应从培养兴趣开始,若此,能够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闲话”就必不可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接手新班,上第一堂历史课,务必要唱好“开场白”,带领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漫游历史长河,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引言课上我给学生讲四大发明泽被全球,他们神采飞扬;说国破沦亡领土遭割,他们义愤填膺;唱虎门销烟英寇丧胆,他们淋漓酣畅;数改革开放民富国强,他们激情万丈……历史课给了学生一个极佳的“第一印象”,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

教学中能否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起关键作用。教学时开明宗义地点明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就会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教师层层设疑,学生步步解疑,不知不觉重点和难点被突破,学生会自然产生“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进而激发了他们向着目标竭力奋斗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它能够使学生的智力、潜能有效地转化为智慧行为,而长期的智慧行为则依靠乐趣这个学习的行为系统来维系,或者说兴趣是内在的,乐趣是外在的,因此最佳的学习状态应是兴趣中的乐学。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趣

即兴讲演。“讲演”是“讲”与“演”的统一,讲要讲得生动形象、慷慨激昂,演要演得维妙维肖、传神入化。绘声绘色的讲演不仅能系统地阐述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而且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讲唐诗宋词,可高唱低吟,激情跌宕;讲南京大屠杀,则怒发冲冠,声泪俱下;讲新中国成立,就豪情万丈,气宇轩昂……

角色扮演是创设情境、陶冶情趣的有效方法,它让学生进入角色,有身临其境之感,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例如戊戍变法失败,谭嗣同拒不逃走,决心以鲜血唤醒国人,表现了资产阶级维新志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之心。为了展示这个情节,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一位同学(甲)作旁白,另一位同学(乙)走上前台扮演谭嗣同。当“谭嗣同”临刑前的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呼声回响在学生耳畔的时候,全体无不为之动容。

相对于现场教学来说,利用电化教学有更方便、更直接的优点。因为电化手段能够创设一些可以直接感知的有声有色的具体形象,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历史角色,感受历史氛围,所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一的描述更为可取”。

三、创设辩论情境,让学生评判人物的是非

所谓辩论,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千姿百态的历史人物,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辩素材。教师若能钻研课本,挖掘思辨元素,并在教学活动中因势利导,创设适当的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辩才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开元盛世》一课中,我在总结新课的时候,结合大臣崔群的讲话,引出有关唐玄宗的辩论题:唐玄宗的一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针对唐朝的这一焦点人物,同学们唇枪舌战,针锋相对,气氛空前活跃热烈。观点甲: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是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一大功臣。尽管他后期不理国政,专宠杨贵妃,但是瑕不掩瑜,终其一生,他功大于过。观点乙: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的日益奢靡,不理国政,尽管他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但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所以,他过大于功。

又如:《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在讲到禅让制时,我以“谈谈你对禅让制的看法?”为题,要求学生们展辩论,分正反两方,正方:我赞成禅让制,我的理由是……。反方:我反对禅让制,我的理由是……。同学们的回答也是很有见地,充满个性。通过辩论,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同学们觉得历史亲切可人,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快乐的学习了应掌握的知识。

四、确定目标,激活理趣

“理”由“情”生,“理”能导“行”。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情感目标,按目标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情”的感化中明“理”,并坚定信念,身体力行。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确定情感目标,激活理趣呢?

首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情感内涵,选择恰当的“启情点”。如: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使几经挫折的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体现出这位伟大革命家善于总结、激流勇进的理智感;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勇抗敌,体现出这位民族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主义情怀;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书法,身披飘带凌空起舞的敦煌飞天,无不渗透出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意识……教育目标明确了,操之便自然;“启情点”选准了,教育才得力。

其次,针对年龄差异,确定情感目标层次,激活不同层次的理趣。人们常说:学有常法,但教无定法。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认识问题上有层次的不同,所以,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应有针对性。高中学生着重培养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追求进步、崇尚真理、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情感和奉献精神,勤恳务实、刻苦钻研、敢于争先的踏实作风和拼搏精神等。

历史教学是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突出强调师生进入角色,激起情绪,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发挥历史教学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的作用。它以寓教于乐为出发点,以寓情于理为关键,以循理导行为归宿;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则是“趣”,历史课无“趣”则“情”难激,“理”难明,“行”难导,故历史教师都要抓住这条生命线。

猜你喜欢
历史课创设历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