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霞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更像一架桥梁,连接着“教”与“学”的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研究教学语言意义重大。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较天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是和他们一样会说话、知暖知冷的。而拟人化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幼儿这一特点。对此,我应用“拟人化”的语言在平时的生活教育活动中进行尝试。
一、“拟人化”语言,营造宽松氛围,调动积极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有喜悦、愉快的积极情绪,也有痛苦、悲伤的消极情绪。培养幼儿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给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和喜欢,这样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情绪反复不稳定。若不及时消除,则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幼儿厌学。刚开学的几个星期,教室里是一片哭闹的声音。一些不哭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也跟着哭闹起来。如何使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结合小班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我们开展了“我和玩具宝宝一起上幼儿园”的活动,请家长帮助幼儿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每天和孩子一起送入幼儿园。平时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如“我们小宝宝上幼儿园了,玩具宝宝看见了,在家没人陪他玩,而幼儿园里却有那么多小朋友,还有积木宝宝,橡皮泥宝宝……真开心,所以也要来幼儿园!”通过一系列活动,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幼儿园在他们心里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
二、“拟人化”语言,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应从小养成。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基本没有规则的意识,就像一匹匹“野马”,半天时间可以把活动室里的玩具搞得一团糟。一天,来园活动后,玩具们又被混在了一起,我把积木篮子拿到前面,用拟人化的语言说:“哎呀!我怎么听到积木在哭呀?快,哪个小朋友来说说积木为什么哭?”这时,加加小朋友跑到我身边,对积木说:“积木,你为什么哭呀?”我立即扮演积木说:“小朋友把我送错了家,这里不是我的家。”有许多小朋友说:“老师,我来把它送回家吧!”很快,小朋友把积木归类摆放好了,我也以积木的口吻教育小朋友:“以后可不要把我送错了家。不然,我会生气的,会不愿意跟你们玩的。”小朋友很快就养成了归类摆放、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三、“拟人化“语言,纠正不良习惯,培养道德美感。
小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玩橡皮泥,橡皮泥在孩子们的小手下能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但每玩一次橡皮泥,盒中就会缺好多。虽然,每次都及时对他們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于是,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一天,针对小朋友离园前急着想回家的心理,我用拟人化的口气,着急地对他们说:“美工区的橡皮泥妈妈,这几天特别着急,她的宝宝不见了。”说到这,孩子们纷纷被我所吸引,一脸的困惑,见此,我觉得教育契机来了,便接着往下说:“橡皮泥妈妈的孩子是在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不见的,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都要急哭了,哪个小朋友看见橡皮泥宝宝的,赶快送它回家。“煽情的话语引来短暂的一片寂静,“老师,橡皮泥宝宝在伟伟那儿。”一些孩子更是自觉地把橡皮泥交到了我手里,然后纷纷跑到我身边,表示再也不让橡皮泥妈妈和橡皮泥宝宝分开了。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拿橡皮泥回家。这一教育,不仅使幼儿自觉约束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培养了幼儿爱护公物的道德感。
四、“拟人化”语言,加深感知理解,化抽象为具体。
应用“拟人化”的语言能够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既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事物,又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直觉行动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根据小班孩子的心理及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拟人化”的语言,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象,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将其转变为孩子们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新内容。
例如在活动“认识色彩”中,我把色彩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家族,并用“拟人化”的词语介绍道:“冷爷爷”家里住着“青伯伯”、“蓝伯伯”、“紫伯伯”等,而几位“伯伯”家里又分别有几个“堂兄弟”,比如“蔚蓝”、“碧蓝”、“湖蓝”、“宝蓝”等;同样的“暖爷爷”家里也有好几位“伯伯”和“堂兄弟”……这样一来,孩子们既对颜色充满兴趣,又分清哪种色彩给人暖的感觉,哪种色彩给人冷的感觉,在介绍完色彩冷暖属性之后,再请孩子们说说身边颜色的冷暖,孩子们都能很准确地说出某一色彩是“暖爷爷”家的还是“冷爷爷”家的。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语言作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工具之一,更是一门艺术,但凡成功的教育,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功力相助。合理应用“拟人化”的趣味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活用这门艺术,让孩子们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