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尝试和体会。
一、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意味着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它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使用训斥、羞辱等强制手段推行自己的意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有利于师生情感交融,爱是核心。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取得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用一定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支配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机制。正效应的互动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心态;反之,就会产生负效应。
“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没有笑脸的老师面前,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能使批评变得温和有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雨,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苦过之后格外甜美。
二、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春风化雨润禾苗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又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质疑,教师自身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面对所有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一个智慧的头脑引领每一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感染每一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模仿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而教师则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任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之中。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个性影响、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人格。
三、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团体开展心理活动
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感染。如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和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心理状态。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相当重要,做好心理工作,预防学生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不少适用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各科教材都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和寓意。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心育内容,从课堂实际出发,积极渗透。
3.个别辅导
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训练,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影响最大,当然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订辅导方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与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是不完整的。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优良的环境,各自发挥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实现机会。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而精彩时,教师可以让大家给他鼓掌或提出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教师应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指出错误原因,说明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答好。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地期待他们都能成为胜者。赏识、支持、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的秘诀。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正强化,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评价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学生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在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认真探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对学生施以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他们成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