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告以师生课堂互动类型为观察视点,对科学课堂师生互动类型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提升科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堂互动行为;课堂互动行为类型;观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63-02
班级课堂里存在各种各样的互动行为,师生互动行为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有效教学的达成,可以生成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经验资源,深化知识理解与情感体验,同时有利于形成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决策技能。因此,本报告以师生课堂互动类型为观察研究视点,对初中科学课堂师生互动类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对提升初中科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分类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可按不同标准划分。如果基于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全体),可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师个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具有预期目的与明确对象的师个互动行为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要求与反应、评价与反馈及个别辅导、直接接触等。②师组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是教师针对学生小组群体而进行的讲解、辅导、评价等。③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学生此时认为,自己对教师行为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而不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行为。如果基于师生互动行为的社会属性特点,可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控制—服从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行为的主要属性首先是控制与服从。“控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与之相应,对学生回应教师控制行为的期待可归结为“服从”。服从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属性的一种制度规定。②控制—反控制型。在多数情况下,学生以“服从”行为与教师互动,但偶然会发生不服从的情况。这时师生互动行为的属性便转为“控制”与“反控制”。当学生的控制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师生互动行为的主要属性就会发展成相互对抗。③相互磋商型,在教师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免受不必要惩罚的双重压力下,相互对抗可能转化为相互磋商,或既相互对抗又相互磋商。
二、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活动观察工具设计
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我们根据以上两种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标准,设计了课堂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互动类型行为观察表。其中,共有六种互动类型: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相互磋商型,前三种活动类型可能会与后三种互动类型交叉重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为的规律,以便为提高师生课堂行为的有效性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有必要对丰富多彩的互动现象进行分类观察。
三、当前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观察结果与主要问题分析
1.当前师生课堂互动行为观察结果。我们选取了一节能反映当前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现状的科学课案例《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种子的结构》课堂互动活动(这是一节华师大版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教师采取课堂分组实验方式上课,每4人一组),首先对当前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进行描述,然后对当前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
2.当前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活动分析。我们通过微格监测得到的数据发现:①教学设计视野由“学科中心”视野,转向“课程属性”视野。数据显示师组互动类型中时间比例占到44.54%,数量比例占到13.43%。在本节课堂中师组互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生成丰富多样的知识经验资源,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②教师创造对话性课堂学习环境。从微格记录中,相互磋商型师生互动的时间比例占到46.45%,数量比例占到22.39%,期间,我们看到现在的教师学会了激励、协商、谦虚、倾听。教师一节课的表扬次数在增加,这些由衷的赞叹、和蔼可亲的教态及娓娓动听的语言,无疑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他们表达欲望的催化剂,也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从监测结果中也发现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和新课程不协调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反思。首先,互动行为类型偏重教师中心式。在本节课堂里,师班互动占全部师生互动数量的61.20%的时间,学生此时认为,自己对教师行为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而不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行为。在目前我国小学课堂里,学生小组在教学中并未成为有意义的群体,师组互动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0.2%。但在本节课堂里,师组互动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13.43%。中小学生正处在人格与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作为学生人格与道德形成时期的重要影响因素,选择的师生互动类型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互动行为类型重视课堂控制。本节课堂中控制—服从型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77.61%。教师采取“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方式,达到教师课堂控制,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控制行为。教师是想通过教师控制,完成较重的教学任务,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学任务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使班级不少同学对知识点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
四、关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类型的建议
在课堂上,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均衡地参与和展开多样化的课堂互动行为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这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课堂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在这种价值视野下,并针对当前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优化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活动的策略建议。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观。教学实施由“灌输中心教学”转向“对话中心教学”。教师由教学控制者转向学习引领者、推进者和平等对话者。教师长期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主生客”的观念,建立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2.关注全体学生,强化师组互动的评价观。教学评价由“分数评判”、“名次排列”,转向促进学生“深层理解”和“三维目标”的达成。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甚至分组行为本身会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及师生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师组互动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地准备。另外,教师应把每个学生个体看做学习小组的一员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教师的评价应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使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不再明显,从而可以增加低成就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明显地发现,师组活动的小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好于未参与师组互动的小组。值得注意的是,建构对话性教学机制,关键在于建立起有效引发和推动对话性学习实践的学校课堂场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敢于打破课时限制,建立“课程属性”教学设计观。教师需要从教学技术熟练者转变为教学反思者与行动研究者。当学生的探究活动超出一节课的时间容量时,如果为了完成课时计划,匆匆对初窥门径的知识方法进行总结,再用这些知识方法按部就班地练习,所谓探究学习只能成为形式上的自主学习,与“满堂灌”的区别只在于“灌”的先后而已,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实现有效的探究学习就要将探究进行到底,只要总体教学目标能达成,探究过程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实际情况适度调节。
参考文献:
[1]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2).
[2]周勇.基础教育均衡视野下的课堂对话活动检视.选自周老师《科学教育学》课堂讲义[Z].
[3]魏朝夕.冀钢互动教学中的矛盾分析及解决方案[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7).
[4]郑清.课堂探究的提前与延后[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9):39-39.
[5]唐淑,孔起英.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赵彬彬(1989-),男,宁波大学2009级科学教育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周勇(1967-),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