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军龙
摘 要: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是较大的,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进行改革和尝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作者对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分层次教学 理论依据 实施策略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职业教育不同于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职学生的基础、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是较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笔者推行了分层次教学,并认为它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方面的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完成相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推进,使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也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最佳学习效果。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客观差异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切实开展教改试验,探索分层次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施中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关键。
一般来说,从初中到中职,学生面临诸多不适应,如学习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的承受力等。再加上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大多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二)划分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是实施中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差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3 ∶ 6 ∶ 1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完成练习和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知识,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成绩习良好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知识,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三)设计课堂合理的教学环节,是实施中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保障。
1.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具体的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五个层次:1.理解。2.领会。3.简单应用。4.简单综合运用。5.一般综合提高运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1—3;B组学生达到1—4;C组学生达到1—5。例如,在教“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一节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化简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解决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能推导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解决三角函数的证明、化简等综合问题。
2.课堂教学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实现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注意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至于因听不懂而受冷落。一些深或者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简单提醒C层学生思考。课堂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过大。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可以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函数有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2)自变量一定要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说说二次函数f(x)=2x+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1),f(a),f(x+1)。
(3)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先让A层学生解决(1)题,再请B层学生解决(1)和(2)题,再由C层学生解决(1)、(2)和(3)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增强自信。此外还要安排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和拖泥带水的成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3.布置作业层次化
在教完一个概念或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作业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
A层:解下列不等式:
B层: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m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求m的值。
通过布置作业的层次化,可以减少学生作业抄袭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层次化。
为了提高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考核的要求,对数学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占5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平时作业、上课发言、课堂纪律等;二是期中考试成绩(占20%);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30%,着重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为主,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力度,这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和要求
(一)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切实得到了提高。
分层次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由于教学目标和学习能力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兴趣都有了提高。
(二)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工作量也更大。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时,由于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学有所获,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且必须在实施教学前要充分备课,设计好不同难度的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正确运用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学习时成就感更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专业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