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亚云 冯颜利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要想在中西方不同人权理论的交锋中保持正当性和价值地位,更好地推进人权事业建设,就必须注重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在国际人权领域不同价值观念相冲突,我们更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人权 马克思主义 科学价值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①理论首先要实现“解释世界”的功能价值,然后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功能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如何解释中国人权的现实,如何指导中国人权建设,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价值,是当代中国人权理论发展和人权建设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西人权理论与实践争论的焦点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对人权认识存在差异,人权领域争论不断。人权的本质、价值、人权与主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之间关系、生存权和发展权等问题成为中西人权理论与实践争论的焦点。
两种人权观的本质区别。中西方在人权领域中的争论主要源于对人权本质不同认知,涉及人权代表的阶级利益、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人权。资产阶级人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家利益。资产阶级宣扬人权普世性的目的是为了掩饰资产阶级人权的剥削本质。马克思主义人权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存权、发展权、文化权等不同层面的权利。这些权利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资产阶级人权以民主、自由平等为基本内容,这些权利固定不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获得人权,就必须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要实现人权同时还需要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资产阶级人权宣扬天赋人权,实现人权主要依靠契约、协议和法律。
人权是否具有普世价值。这是中西方人权争论的主要焦点。西方人权观从共同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类生而享有权利,这种权利超越阶级、历史、文化、国别,不因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适用于所有人类和社会。中国人权观念认为,不同国家、区域具有不同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以此为基础形成不同的人权价值观。以同一的人权标准衡量和评价不同的人权观念和人权建设实践,宣扬人权的普世价值是荒谬的,其根本目的是颠覆社会主义。
人权与主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高度重视国权是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与世情、国情密不可分的。只有保障国权,个人人权才能够得以保障。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西方认为人权主体只能是个人,即使存在集体人权和国权,那也只是为了维护人权而存在。在国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是根本,强调人权高于主权,是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内政。中国人权的发展离不开集体人权中国人民人权的取得也是在取得整个中华民族集体人权的基础上。在处理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时,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集体人权,维护集体的利益。而西方不讲集体人权,强调个人人权。
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中国认为人权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的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还包括由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等构成的权利体系。西方人权强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对人权内容的认识也成为近年来中西人权争论的热点。
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人权,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首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和前提。在当代中国,只有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时代背景,并随着社会主义国家人权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放射智慧光芒,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为人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为人权当代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人权领域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人权事业促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的人权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与当代中国人权建设相符合的人权理论,为人权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人权概念的误解,在党内和理论界、学术界都慎谈人权。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和理论界掀起一股研究人权的浪潮,人权概念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人权的认识也逐渐有了中国特色。邓小平提出,人权是多数人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权利,国家主权高于人权。针对中国的实际国情,他提出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在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过程中,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厘清人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彰显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揭露了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本质,暴露了其虚伪性、欺骗性和历史局限性,有利于人民群众划清两种本质不同人权的界限并树立科学人权观念。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阐释人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鼓吹主权高于人权及人权的普世价值。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澄清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对人权的模糊认识,分清中西人权的本质差别,充分肯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在争取和实现充分人权方面所做的历史性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进一步自觉健全有关人权方面的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成为新焦点。中国人权现状遭到歪曲和丑化,国家形象受到损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理论武器,有效推动了中国人权建设,维护了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中的形象和话语地位。
中国的人权建设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人权建设,这是由中国具体国情所决定。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指导中国人权事业,用马克思分析人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中国人权实践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人权道路,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权利,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国际人权斗争中赢得话语权。
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在新背景、新时代下,应该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进行新阐释和解读,拓展马克思主义人权新视域,在实践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使其更进一步地闪烁真理的光芒。
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这是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人权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内在诉求。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产生于战争与革命时代,其个别语句和阐述不再适应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新的时代背景。由于资料和历史实践的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出现歪曲,我们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新的人权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经典文本进行新阐释和解读。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权实践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人权理论是提升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权的实现途径也在不断变化,不再是通过革命和战争来争取,而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来逐步实现。中国人权遭到西方社会的歪曲和误解,需要重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解读,论证中国人权建设的合理性,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实践价值。
加强国际交流,拓展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新视域。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让世界逐渐变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相互合作越来越频繁。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的世界性视域研究往往局限于中西人权的对比、马克思主义人权与资本主义人权的对比。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价值,需要加强国家人权交流合作,把马克思主义人权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中,拓展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新视域。从更广阔的领域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在虚拟数字网络社会国际领域交往中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研究。当代社会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日益频繁,不仅存在于现实社会,越来越多地存在于虚拟数字网络社会。在虚拟社会中国际人权领域如何实现、保障人权,值得认真研究。
立足人权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人权与中国人权建设事业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人权理论体系,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重要途径。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权为中心,处理好古今中外四个方面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
【作者分别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