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毅 王洪凯
【摘要】共青团在抗战时期改造为青年救国会,在前期得到蓬勃发展,但在后期探索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从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和主观原因三个方面分析青救会探索出现问题的根源,以求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经验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青年救国会 共青团 先锋主义 组织建设
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936年底,根据中国抗日战争发展形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共青团改造为青年救国会(以下简称“青救会”)。这样青救会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组织领导青年群众的组织。青救会在抗日战争前期协助中共边区政府,做了大量配合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发挥了先锋队和后备军的作用。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为了落实中共中央的指示,将根据地广大农村青年切实组织起来,青救会开展了“青年的民主的活跃的青救会”和“全体青年的群众运动和组织”两大活动。由于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两项活动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在边区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评。
传统观点认为青救会之所以发生这些问题,主要在于当时的青年工作干部素质较低。毛泽东同志指出,分析历史问题,“应着重于当时的环境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①。下文对青救会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严峻的抗战斗争形势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抗战中期,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摧毁,再加上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人口降到五千万以下,八路军也缩小到三十多万,干部损失很多,财政经济极端困难”②。《剑桥中华民国史》将1939年~1943年作为共产主义运动在抗战期间的第二个阶段并将其概括为“收缩和巩固时期”③。
这个阶段,“精兵简政”成为了中共中央的主要工作方针。作为中共领导下的青年组织,青救会传统擅长的培训青年干部、动员参军、配合政府等工作基本上停止了。在这种情况下,青救会认为,中共中央1939年发出的指示必须得到落实。为了贯彻中央要求青救会在组织动员农村青年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的指示,经过调查研究,青救会发现根据地存在一些损害青年切身利益的问题。“由于封建束缚与宗法思想的残存,青年仍然受着严重的压迫。如受家庭束缚和社会轻视,童养媳、早婚、买卖婚姻等依然存在,此外,也还有过度劳动童工、青雇工的受剥削,儿童入学受家长限制等等现象”④。边区党委也指出,“尊重青年组织的独立性,发扬青年运动中民主主义的作风,改善青年日常生活,是开展边区青年运动,巩固青年组织的主要关键。”⑤
在上级党委的号召下,针对边区青年中存在的问题,青救会认为其必须有所作为。然而,严峻的抗战斗争形势使青救会难以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特长,加之对组织的前景产生忧虑,在这种背景下,青救会自然不免在服务青年方面出现一些不到位之处。
中国共青团存在“先锋主义”传统是重要的历史原因
青救会是由中国共青团改造而来的,自然继承了共青团的各种历史遗产。历史上,中国共青团曾发生多次“先锋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四次批评了共青团的工作。1925年,中共四大批评了团内出现的第二党倾向。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共青团部分领导同志不信任党,不尊重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批评共青团产生了“先锋主义”的倾向⑥。1930年中共中央发出《告青年团书》,要求共青团注意“先锋主义”、“第二党”的倾向⑦。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共青团因具有“第二党”的性质,规模狭小,这也是改造共青团为青救会的主要原因。
尽管共青团工作多次出现错误,共青团中央多次做了自我批评,但团内进行深刻的自我整顿并不透彻,这就为青救会后来出现错误埋下了伏笔。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青年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青救会在探索崭新工作领域的时候,出现这方面的错误倾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青救会自身的组织弱点是主观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组织建设的薄弱是青救会在探索中出现问题的重要主观原因。
首先,始终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组织建设。为了适应全民族抗战的形势,壮大抗日队伍,中国共青团改造为青救会,目的就是要建立全体青年的组织。为了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吸收成员,青救会采用自上而下、先搭架子再充实内容的方式组建机构,“当群众还没有组织青救会的要求和觉悟,我们就先成立筹备会派人下去,召开大会、举行登记入会等等之后,再去教育和提高他们”⑧。这种方式可以很快组织更多的青年,打开工作局面。这种方式在当时是适宜的,也是必须的。当架构建立之后,组织的日常建设就显得日益重要。可是青救会在建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内部组织建设,加强对青救会成员的教育工作,以致青救会很多成员不知道为什么要加入组织,不知道加入团体后的任务,有些基层组织甚至不会自动开会⑨。
与中国共产党对比,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楚。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有4万多人,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党员已经达到121万,扩大了30多倍。正如毛泽东所说“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抗战时期入党的,在他们之中存在着各种不纯正的思想”。⑩中共中央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展了一系列的自我净化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延安整风运动,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并没有因人数增多而减弱,而是大大加强了。
对于成员快速发展的新成立组织,加强组织建设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否则,该组织只会走向涣散和瓦解。青救会由于组织建设始终比较薄弱,在1940年后又面临着继续扩大组织规模的任务,发生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其次,青救会工作方式没有及时实现创新。组织的变化,要求具体工作也要实现与时俱进的变化。中国共青团改造为青救会,意味着组织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均要随之而变化,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多少还存在着狭窄的模仿党和政权工作的作风”,工作方式沿袭老办法。
更耐人深思的是,1939年7月,在青救会成立三年之后,青救会负责人在涉及青救会的主要核心问题上,仍存在很多的疑问。在中央青委给少共国际的汇报中,曾提出“最重要的,也就是曾经有过争论,将来在环境新的变动之下,还可能有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共产主义青年团改造之后,今后青年团的性质是带一部分优秀青年的,还是愈大愈好,党的后备队的任务是否已经改变?青年组织的独立性是否必要?”由此可见,从普通成员到中高层负责人乃至整个组织,这个关系青救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厘清。
此外,青年人易冲动的性格特点造成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青救会的各级负责人主要由青年人担任。由于年龄、阅历限制,不论在任何时期,青年人均存在积极、热情、好胜的特点,但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实践证明,青年往往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先锋的作用,他们在重大历史关头都走在革命运动的前列,这种积极性一旦缺乏必要的领导,就难免出现盲动的倾向。
青救会所出现的错误,笔者认为是在探索自身组织发展、服务青年利益中出现的问题。任何一个组织的探索和转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青年救国会作为中国共青团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这个特殊的阶段在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依然值得当今社会组织思考和借鉴。
【作者分别为河北大学讲师,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以促进河北省文化建设为视角的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2DD002】
【注释】
①②“学习和时局”,《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8页,第943页。
③[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10页。
④⑤⑧李昌:“边区青年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5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2页,第8页,第4页,第5页。
⑥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青年运动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105页。
⑦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8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第524页。
⑨刘光:“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传统、目前特征及其动向”,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4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721页。
⑩“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除,1991年,第1094页。
“中央青委给少共国际的信(通讯第六号)关于中国目前青运的情况”,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责编/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