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自治现状探微

2013-04-29 03:24胡新龙刘腾飞
人民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自主招生高等教育

胡新龙 刘腾飞

【摘要】自由选择学生是高校自主权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学校合理高效的自治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为自主招生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与支撑。文章通过对中国自主招生制度及实施现状的思考,以点带面,为中国高校自治把脉,分析其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自主招生 高校自主权 高等教育

高校自治在任何社会体制的任何历史阶段中,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必然受到来自历史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各方面的影响,且要反作用于这些方面。

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尽管实施时间较短,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数量也有限,但仍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效果来看,社会上主要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一些质疑,主要是对招生程序的公平公正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疑虑。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来看,高校自治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基础,缺乏自治权的高校是不可能拥有自主招生权力的,而自主招生是探索和实现高校自治的有效路径。

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的关系

高校自治的涵义与组成。阿什比和安德森的经典文献中,阐述了高校自治的六大组成部分:高校自治包括在院校管理中免于学术干预的自由;在院校认为适当的情况下分配资金的自由;招聘教员并且决定其工作条件的自由;选择学生的自由;设计和传授课程的自由;设计标准和决定评估方法的自由。①

通过翻阅我国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文件发现,我国多以“高校办学自主权”来阐述高校自治权。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决策权、自主执行权和自主监督权等,其中决策权是核心和关键。高校办学自主权是社会改革发展及社会与高校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主招生的涵义。自主招生,是自由选择学生的一种形式与体现。在我国,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具体来说,自主招生是指高校在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上,自主提出调档比例,择优录取经过申请、推荐、公示、测试、审批等环节的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②

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由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的涵义来看,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高校自治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实施与推进的依据与基础;另一方面,自主招生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是实现高校自治而进行的有效探索,是实现高校自治的重要路径。

由于高校自治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自主招生则是一种被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所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人才选拔方法,也是被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所逐渐接纳与引进的人才招录模式。通过分析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可以反思我国高校自治道路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自主招生政策与实施现状

我国自主招生政策的历史沿革。我国近代大学在孕育和诞生初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可能产生一种游离于国家控制之外的所谓自治的高校。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抵御外侮、富国强兵和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高校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加之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高校更不可能发育成像西方大学那样的自治组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地位、理念与治理方式均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革。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学习与反思西方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方式。其中,高校自治的理念逐渐被高等教育改革者与决策者所持有,并努力推进。目前,政府部门宏观调控,高校面向国际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成为发展趋势。

我国现行自主招生制度实施现状。教育研究者多以2001年南京地区高考自主招生改革为研究自主招生制度的起点。目前,共有80余所重点本科院校实施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按照目前实施情况,可将我国自主招生模式归纳为两种: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和相对独立自主型。前者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国内众多试点院校属于这一模式;后者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两校在指定省份实行自主选拔录取。

一、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在高考成绩和自主选拔的双重标准下,以学习成绩为基础,以综合评价为导向的多元化招生模式。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左右进行自主招生,通过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全国统考,在录取时可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也就是说高考成绩在决定学生是否录取时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二、相对独立自主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录取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已经被自主录取的考生,也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这种模式赋予高校的自主权显然更大。

透过自主招生观我国高校自治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并进行立法与政策支持。我国教育管理与规划者高度重视高校自治,不断从西方发达国家汲取先进经验,并通过立法与推行相应政策保证高校自治的推进。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具有极强政策导向的,体现着国家对高校自治的高度重视。

如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的规定:《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等自主权,高等学校可以到外地合作办学等。

高校自治意识不断加强,并积极寻求有效路径。在国家有关法律与政策的支持下,各高校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寻求实现自治的有效路径。自主招生是则是实现高校自治的突破口之一。高校招生录取是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指导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又为高等教育选拔与输送合适的人才。

我国高校自治仍存在很多问题。自主招生政策是我国为高校自治的积极探索,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折射出我国高校自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一、公平性问题。公平性问题包括自主招生制度本身引发的公平问题与诚信缺失和腐败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前者包括自主招生政策“城市化取向”所导致的地区与城乡之间的不公平、高校自主权监管不到位引发的不公平以及高校间机会不均等引发的不公平。公平性问题的产生必然导致公众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质疑,影响政策的推行,进而阻滞高校自治的改革与推进。

第二、科学性问题。透过自主招生来看,我国高校自治在实践与操作层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与配套政策等仍待完善。

首先是人才选拔标准的问题。自主招生是要高校适应其特色与个性的需求,选拔创新人才,特别是在大规模统一考试下不容易被发现的拔尖人才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但从试点高校的情况来看,能够真正突破统一高考束缚来发现人才、招收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高校办学目标的模糊致使人才选拔的标准趋同。

其次,高校的培养模式趋同。若自主招生能够在招录环节选拔出偏才、怪才以及特殊人才,但高校能否因材施教,针对各种人才提供相应的培养模式,促进这些人才潜能与才能的发挥,也存在疑问。

结语

对于个人来说,高考招录环节是求学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理想的高考成绩,是升入理想高校、获取优质资源与更优社会地位、发挥自身价值的敲门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自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为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特长的考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主招生政策与高考一起,作为高等教育人才选拔入口问题,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界点与衔接点,是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重要维度与有效切入点。自主招生制度所提倡的高校对人才的自主选择权是高校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自治为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提供理念支撑,而自主招生则是高校自治的实践与探索,招生自主权是高校依法享有的自主权之一,扩大高校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主招生,作为高校自治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国家与高校的高度重视与认可,但目前还处在试点探索时期,各方面还不成熟,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目光和关注。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注释】

①蒋凯:“国际高等教育治理”课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②翟居怀:“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自主招生高等教育
天津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能力测试现状研究
关于中高职对口衔接自主招生综合文化科考试复习有效性的思考
犯罪学人才培养体制变革初探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自主招生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