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归乡: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2013-04-29 00:44夏勇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大丰麋鹿种群

夏勇

麋鹿,是世界上已经绝灭于野外,但被安全地保存在园囿条件下,目前正试行重新在原栖息地放野的大型哺乳动物中的少数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动物群的典型代表,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麋鹿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就和人类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悠久绵长的影响,也许在中国还很少有其他动物能与其相提并论。

中国现有麋鹿总数约占世界总数的76%,是全球麋鹿数量最多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工作进入新领域。如今,曾经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正以其不断复壮的种群向世界解读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艰难的回归之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被洗劫一空,从此中国特有物种麋鹿在本土销声匿迹,开始了漂泊异乡的流浪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工作百废待兴,麋鹿重回故里也被列入议事日程。1956年春,伦敦动物学会选出的2对麋鹿被护送到北京动物园。至1973年,只剩下1958年产下的1头和当年回来的1头,而且还都是雄性。1973年底,伦敦动物学会又送来2对豢养在北京动物园里,至1979年数年时间内生下7胎,其中还有2胎难产。事实证明动物园环境只能适用于展览,不能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原本设想通过动物园饲养重建中国麋鹿种群的途径,被残酷的现实切断。

1980年前后,中国政府和动物专家一致认识到恢复麋鹿种群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实施具有规模的重引进工程。这与国际上致力于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组织不谋而合,而且还得到了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麋鹿种群的英国乌邦寺动物园的支持。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从英国安全运抵北京,其中2头转送上海动物园,20头在北京麋鹿苑驻扎。麋鹿在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重返家园。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欢迎中国领导人胡耀邦的宴会上说:“麋鹿回家和香港问题的解决,是当今中英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乌邦寺动物园的主人塔维斯托克侯爵在北京举行的麋鹿赠送仪式上说:“对我和我们的家族来说,能与中国合作让麋鹿重返故园,的确是件极为振奋人心的事。”

在随后的第二年,即1986年8月14日,又一批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不远万里回到了它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原野生栖息地——中国江苏大丰滩涂。该地因此建立了中国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在大丰麋鹿已发展到2027头,其中野生种群达215头。这一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在野生麋鹿原生地重引进的成功,而且也对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起到了示范作用。

仅有900多亩地的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无法承载太多的麋鹿数量,经科学家考证,麋鹿曾是湖北天鹅洲土著动物,地处长江古道的湖北省石首市具备恢复麋鹿种群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1993年、1994年和2002年,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先后分三批共将94头麋鹿输送到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2002年12月,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又输送了30头麋鹿到黄河岸边的河南原阳麋鹿自然保护区。

从小围栏走向大自然

麋鹿目前主要分布于亚、欧、北美等五大洲的23个国家,共有209处饲养点,并以中、英、美等国的数量为多。中国现有麋鹿总数约占世界总数的76%,是全球麋鹿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麋鹿分布于21个省市,共65处饲养点,其中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北京南海子拥有量最多。而江苏大丰麋鹿的数量已达到全球的49%,全国的63%,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麋鹿种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海归的麋鹿种群经历了引种还乡、行为再塑、野生放归三个阶段。1998年,8头大丰麋鹿在人们的护送下,首次走出围栏,结束了被人类豢养近百年的历史,迈出它们奔向大自然的第一步,再现了祖先在故土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2003年、2006年又实施了3次有计划的人工野外放归,均取得了可喜进展。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野生麋鹿种群,同时,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湖北石首现已建成近200头野生麋鹿群。在长江中游、南岸一侧,湖南境内的洞庭湖区,也活跃着一群近60头的野生麋鹿群。

科学家们为防止麋鹿近亲过度繁殖,产生劣质基因,还率先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麋鹿种群血统交换工程。2006年,河南原阳麋鹿保护区4头麋鹿来到大丰保护区联姻,开创了对大丰麋鹿繁殖进行人工干预的先例。2009年,江苏无锡动物园两头麋鹿从闹市区走进南黄海湿地与大丰麋鹿成亲。2011年,3头大丰麋鹿落户山东威海刘公岛。文献资料显示,台湾曾经有麋鹿的记载,而且出土了化石,麋鹿在刘公岛安家是为了收集现生麋鹿在岛屿上生活的技术资料,以便为麋鹿种群重回台湾岛积累经验。

从异国他乡回归祖国,从人工围栏走向大自然,再从放养本土走向全国各地,珍稀动物麋鹿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的回归之路,中国也为国际社会拯救其他濒危物种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唤起独特的麋鹿文化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到民国时期的地方志,都曾留下关于麋鹿的记载,在300万年香火延续的生命轨迹中,它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基础。麋鹿文化不仅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生态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由于历史上麋鹿家族运势走进低谷,麋鹿文化也随之销声匿迹。1985年麋鹿回归故土后,麋鹿苑和自然保护区不仅承担了拯救麋鹿及其栖息地的科研保护重任,更担负起了传承麋鹿历史、挖掘麋鹿文化的使命。

在北京麋鹿苑博物馆,有一个特殊的“世界灭绝动物公墓”。这里有100块“墓碑”,其中99块上,分别镌刻着不同鸟类或兽类的名字。墓碑一块压一块地倒在地上,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告诫人类,“珍惜生命,关爱动物”,因为每一个物种灭绝后,与它紧密相关的10到30个物种也会随之灭绝。世界灭绝动物公墓还有一块特殊的“墓碑”,那是人类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破坏它们的栖息地,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破生态平衡……在这些因素的共同绞杀下,越来越多的物种走向灭绝。终有一天,当其他的“生命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时,人类也将迎来自己的末日!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每年都接待大量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植树活动,构建“低碳大使碳汇公益林”,引导人们关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在大丰,湿地教育、麋鹿文化教育已经普及到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麋鹿不仅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文人笔下,更走进了社会、走进了百姓心中。麋鹿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与令人瞩目的麋鹿保护科研成果相得益彰,在黄海之滨逐渐成为独特的区域文化,成为地方对外交往的一张不可或缺的名片,产生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各地有68所大、中、小学校在保护区建立了生态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近30万人次的青少年来保护区接受生态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麋鹿专家编辑了《中国麋鹿》杂志,出版了《野生麋鹿诞生记》连环画等10多种科普读本。大丰麋鹿种群的科普知识也被编入国家及省统编中小学教材之中。先后举办的中、日、韩、港、澳三国二地区亚洲湿地宣传周,以及中英400青年交流等大型活动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过近60年的艰苦努力,麋鹿种群得以健康繁衍,历史悠久的麋鹿文化得到传承,并有机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成为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品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大丰麋鹿种群
大丰麦秆画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大丰瓷刻:镌瓷琢画显匠心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美术家谷大丰眼中的锦屏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
OUTPUT MAXIMIZATION CONTROL FOR VSCF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USING EXTREMUM CONTROL STRATEGY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