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2013-04-29 01:26黄建龙
人民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对策

黄建龙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尤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认同 影响因素 对策

在政治哲学层面上,“认同”具有“归属感”或“身份感”的含义,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一般认为,政治认同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尔特·A·罗森堡姆最早提出的,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

本文所阐述的政治认同包括意识形态认同、制度规则认同和经济绩效认同等方面。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政治体系及其运行方式所产生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政治情感和政治参与行为。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阴谋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更是加深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但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行使主权的空间被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和文化产品,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推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肆意歪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做法挑战着民众对政府与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以致极少数大学生把西方国家推崇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当成世界各国通用的“真理”,他们信奉外来主义思潮的“趋同论”,主张做“世界公民”。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是以特定社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是随着社会物质条件变化而动态变化的。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这种体制使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法制观念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大学生发生了从依附型政治人格向独立人格的转变,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但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一些大学生的政治动机出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存的局面,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此外,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维主导下,人们的价值观呈现丰富化和复杂化趋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群体之间利益分配失衡,由此所引发的公民价值观认同也呈现出阶层化和行业化。对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其政治认同也可能会有差异。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完善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当前,党的执政方式和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社会贫富分化存在马太效应,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都对公民的国家认同、制度认同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大学生对政府绩效和政府权威的认同与期待,削弱了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目前处于改革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的制度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大学生行使政治权利的渠道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足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充满热情,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身处象牙塔,社会阅历较浅,政治权利意识淡薄,政治责任感不强,不积极向政府和学校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意愿。当今时代的文化正在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变,很多大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基本知识,他们不愿意、不重视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难以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科学完整的认识,从而容易产生政治盲从与非理性政治认同,不利于大学生“政治人”的培养。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路径选择

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根本方向。首先,经济发展是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创造政绩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党和政府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着力形成既有活力又不失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利益引导,主动调适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强利益表达制度建设,把各阶层、各行业、各区域、各群体整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利益共同体;要建立健全利益增进、平衡、补偿和保障机制,约束价值观分化,扩大民众可以享有的公共利益,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提供政治保障。要加强政治制度和规则基础建设,扩大并巩固政治认同的合法性,增强公民通过合法途径来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程度。同时,法律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通过依法治国,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有序化,建立有效的公共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不断满足国民参与政治的诉求,从法制上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度。

最后,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和政府自身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今后,要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巩固大学生对党的形象认同基础。各级政府在治理模式上必须实现从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切实保障人民充分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完善体制的过程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使大学生认清自己所承担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是突出重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重点应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政治学理论的传授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关注度,要立场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剖析其实际危害,增强正向教育的权威性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理性思考、系统思考、辩证思考的能力。

二是多管齐下,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一方面,要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讨论、对话、参观、访谈、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搭建与大学生的双向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政治社团的创建与指导,以学习、宣传和研究党的科学理论为宗旨,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等,训练其政治思维,纠正其不良的政治情绪、消除其不合理的政治诉求,最终增强政治认同。

打造实践育人平台、重视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大学生为本,充分重视与学生的民主、平等交流与沟通,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需求,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政治参与积极意识到政治参与理性行为的转变,在教育实践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引导他们关心政治,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强化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拓宽宣传教育方式、创设良好的政治氛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力保障。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宣传媒介,通过柔性化、隐性化的方式发挥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的规范、引导和制约作用,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其次,各级党和政府要加强社会政治舆论方向的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选择先进典型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尺度。最后,社会各界要注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对政治认同的新影响,要加强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倡导科学理性的网络政治道德,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健康有序地进行。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责编/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