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

2013-04-29 23:09卢正平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昆丁喧哗与骚动凯蒂

威廉·福克纳一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著名和重要的小说巨匠之一。《喧哗与骚动》可以说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较为成熟的作品,对威廉·福克纳的文风的形成和基本风格的创造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的地主家族的故事,最后以悲剧作结。作品细腻地描绘出了老康普生的闲来无事、好逸恶劳,他身上的贪婪、嗜酒、无所作为的本性以及他妻子的冷酷、自私、怨天尤人的性格弱点,同时对老康普生一家的后代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与设置,整部小说中蕴涵了很多哲学思想的经典角度。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哲学思想的解读,也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这部小说的内在哲学魅力。

一、小说《喧哗与骚动》

小说《喧哗与骚动》着力描写了南方没落地主老康普生一家的悲剧生活。作者福克纳塑造了几个主要的人物:老康普生、妻子、长子、妹妹和次子等角色。老康普生生性好逸恶劳,并且有嗜酒的坏毛病,表现出极其贪婪的本性,他的妻子是自私和冷酷的,并且表现出怨天尤人的特质,他的长子名叫昆丁。昆丁是一个抱守着南方的旧传统不放且活在绝望中的人物,他在南方的地主阶级的旧传统和思维中体现出对自己没落贵族的优越感,但是他的妹妹凯蒂却丧失了本来应该秉持的淑女风范,反而是一个性格极为泼辣开放、风流成性的人,这样的现实也使得本来固守着传统的昆丁难以接受,最后选择投河自尽。次子名叫杰生,他的本性是贪婪冷酷的。对这几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典型而又各具特色的。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康普生一家展开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庭中。康普生家庭在很久以前一度是名门望族,在康普生家族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有名的人,包括了将军和具有领导才能的州长。对于康普生一家来说,他们是典型的南方地主阶层,他们拥有大量成群的黑奴可供使用,并且有广袤的田地,这一切别人望尘莫及的财产都使得康普生家庭成为了他人梦寐以求的地主阶层,他们一家过着上层人的生活。然而如今的康普生家庭已经只剩下一幢十分破败的宅院,财产已经破败了许多,以前成群的黑人佣人现在也只剩下了一个名叫迪尔西的老婆婆和她的外孙勒斯特。作为康普生家庭的家长,康普生先生在1912年死于疾病,当老康普生在世的时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律师,但是旁人从来没有见过老康普生接洽相关的诉讼业务。老康普生被大家视作一个酒鬼,嗜酒成性,每天都在酒醉中度过。这种愤世嫉俗又无所作为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的儿子昆丁,使其变得悲观厌世。康普生太太的生性是自私冷酷的,常常认为自己是吃亏的,感到别人都在谋取她的利益,从而养成了无病呻吟的毛病,这种毛病也使得她始终拖累和折磨着全家人。她对于自己南方贵族的身份十分得意,但是又沉溺在这种身份中不能自拔,失去了母亲和妻子应有的温顺和贤惠,对待家人和他人都充满了冷漠的本质。女儿凯蒂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出生在这个贵族家庭中的,但是与此同时,她也是叛逆的,和这种古板的、呆滞的家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凯蒂是一个风流成性的女子,在她的生活中,经常展现一种放荡的、轻佻的行为。她和男人约会时也不检点,直到有了身孕,不得不和另外的男人结婚,而在婚后她的丈夫发现了隐情,抛弃了凯蒂,她只能将私生女寄养而独自去闯荡。作为哥哥,昆丁是传统的、保守的,也是十分爱护妹妹凯蒂的,可以说昆丁恰恰是没落地主阶级的代表。然而老康普生的愤世嫉俗到了昆丁这里就变成了末世和悲观,偏偏他又固守传统,十分骄傲敏感,他对妹妹凯蒂的所作所为完全不能接受,致使精神失常,最终投河自尽。

整部小说通过对特定年代美国南部的地主阶层的兴衰记叙,展现了宏大的历史主体,也表现了明显的悲剧倾向和哲学思考。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哲学思考

在整部《喧哗与骚动》中,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尤其是生命哲学思想,在整部小说中都可以说是十分鲜明而明显的。通过对《喧哗与骚动》的哲学思想的探寻,特别是生命哲学的探寻,我们可以对《喧哗与骚动》做出更完整的、深层次的理解。

(一)福克纳与生命哲学

福克纳作为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一直努力尝试能够把握时间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在这种复杂性和包容性的把握之中凸显出生命的张力。福克纳从文本本身,包括文体和人物的刻画方面都注重了这种生命哲学的尝试,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塑造的过程中,福克纳一直注意将时间上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人们用“没有结局的斗争”来形容福克纳的小说。同时,福克纳在自我的体验方面也塑造了一种概念性的规范。他认为生命的本身是不断运动的,是变化的。这也是福克纳继承了柏格森的哲学的基本特点,在生命本身的这种流动和变化中,实际上也就对人们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很好的建构,因这种生命变动而产生的矛盾给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福克纳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了这种流动和变化。在福克纳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在构建自己的生命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还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经历的事件和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并不是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也不是在某一时间中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地在时间发展和流动中发生变化并适应变化。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那些不能够适应时间变化的人,最终都走向了灭亡,比如长子昆丁的结局。而适应时间变化和生命经验发展变化的人,则通过另外的形式存活了下来,比如外出闯荡的凯蒂。通过对《喧哗与骚动》的构造,作者福克纳也在整部小说中阐明和实践了他的这种哲学观念。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生命哲学

《喧哗与骚动》可以说是福克纳第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也是表现他关于生命体验和整体社会文化、背景变迁的重要作品。在《喧哗与骚动》中,大部分人物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甚至是戏剧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使得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经历在不断的洪荒变化中延展了适者生存的理念。在小说构建的整个康普生家族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莫名地存在着一种不安和恐惧,这样的感情实际上也是他们作为没落的南方地主族群的通病,或者说他们已经感到了自己没落的境遇与结局,是与延绵的生命相对的,是走向死亡的预示。

在福克纳的构造中,昆丁的角色明显是缺少生命的弹性与张力的。这种死板的、缺乏生命弹性与张力的枯叶般的生活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生活使得昆丁在日后的生活中一直处于一种呆板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生命是缺乏自我的创造力的。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构造的哲学大厦中,这样的性格和缺乏生命的张力的表现最容易遭到生命历程的淘汰。昆丁目睹了自己的妹妹凯蒂从风流成性到不得不因为怀孕嫁给另一个男人,再到被抛弃后将自己的私生女寄养在别人家里独自出去闯荡等一系列的遭遇,这与他固有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冲撞。在昆丁的概念中,自己的家族和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高贵的、受过教育的,并且在仪表上是端庄的、典雅的。这样的顽固认知也使得昆丁这个古板的人故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最终,昆丁因为受不了妹妹凯蒂的种种行为而投河自尽,这样的投河自尽实际上是蕴涵着象征的意味的,它是对昆丁的不能接受执拗不变的、无张力的生命的判定,使其走向了灭亡和消逝。与昆丁相对的是他的妹妹凯蒂,凯蒂生在一个传统的没落贵族家庭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偏偏造就了凯蒂不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所束缚,而走向了极端开放的、轻佻的、放荡的性格。在凯蒂的生命历程中,可以说是和哥哥昆丁相对的,是具有张力的、具有弹性的生命体验。在妹妹凯蒂因为怀孕而不得不嫁给另外一个男人的时候,这种变化其实已经显示出了妹妹凯蒂的叛逆的、弹性的生命本质。而之后由于被自己的丈夫发现了她的隐情而被无情地抛弃的时候,她更是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私生女寄养在他人家里,而后自己出去闯荡。这样的历程其实也是凯蒂对生命的一种反叛,而这样的反叛则恰恰应了适者生存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在凯蒂的反叛和外出闯荡中,她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了下来。而自己的哥哥昆丁代表的没落的南方地主贵族阶层的投河自尽实际上是象征了当时的一个族群:保守、顽固、不思进取、不知变通,终将在死板和教条中走向整体的灭亡。凯蒂代表的新生的、反叛的、充满了弹性和张力的生命则在另辟蹊径后获得了新生。

仔细探究小说的其他人物和情节设定,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老康普生的妻子因为始终固守着自己是高傲的贵族的本心,而变得自私和冷酷,面对家人没有一丝生机;老康普生则因为酗酒等不良习惯也好逸恶劳。他们都是传统的南方没落贵族的典型代表,虽然没有昆丁那般极端,但是他们的生命是在张力和死板之间纠结和徘徊的,或者说是停滞不前的。在这样的生命历程中,他们的人物角色和生命经验也呈现出一种行将就木的呆滞状态,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到他们的未来,必然和昆丁一样走向消逝和死亡。

三、结 语

在《喧哗与骚动》中,作者着力塑造了几个重要的人物和老康普生作为南方没落地主阶层的逐渐走向死亡的家族命运。在这个历程的塑造中,福克纳通过塑造具有生命弹性和张力的人物形象以及与其相对的死板的、呆滞的、停滞不前的生命体验,将这两种角色和人物放在了整个流动的生命和意识中。从而体现出了一种生命哲学的深刻思想。

[参考文献]

[1] 乔颖.《喧哗和骚动》中的生命哲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2] 卞峰.论《喧哗与骚动》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作者简介]

卢正平(1963— ),男,贵州思南人,硕士,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昆丁喧哗与骚动凯蒂
凯蒂与星夜——凡·高作品之旅
凯蒂游伦敦
凯蒂游苏格兰
小老鼠裁缝店(上)
凯蒂的伦敦圣诞节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由《喧哗与骚动》窥见凯蒂的悲剧形象
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命运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