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十八大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2013-04-29 00:44黄喜生
人民论坛 2013年8期

黄喜生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文章结合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表述,阐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即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并就这两大基本条件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深刻解读,着重阐释报告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政治条件 经济条件

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已见成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党召开了继往开来、振奋人心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在大会上所作的十八大报告凝聚了全党的智慧,为继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人们的吃喝住穿行等方面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人们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是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赖于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这些基本生活条件应该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然生态条件。

在当代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将促进这些基本条件的不断满足。在这些基本条件当中,有两个条件是最为重要的,笔者称之为两大基本条件,即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因为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与其他条件相比处于更基础和核心的地位。一方面,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其他条件发挥作用的方向;另一方面,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是其他条件发挥作用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政治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条件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政治条件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政治条件。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这本身其实就是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指出人类必定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其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民生权益被剥夺。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导致的。而资本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发展的顶峰,消灭这个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这个新的社会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制度,它消除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障碍。

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就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人民群众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现实状况,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政治制度前提。其次,社会主义消灭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这个经济制度,消灭了经济剥削的根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平等互助的经济关系。再次,我国还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多项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制度,这些基本制度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产力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经济条件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可以归结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需要。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离不开物质的基本需要,离开了物质的基本需要,人类就不复存在。第二层次是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时间。只要生产力发展了,生产时间就会缩短,相对的就是剩余时间的增加。剩余时间的增加为人民群众从事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条件。第三层次是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人们在生产当中,能力在提升、智慧在增长、潜力在挖掘,而且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各种思想也在交汇,这种交汇必然带给人们巨大的审美愉悦感。反过来,因为人们能力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以及潜能的挖掘,加上人们精神的愉悦,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必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经济条件。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国初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尽管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迅速的提升。一方面是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说,两大基本条件—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缺一不可。这个鲜明的反差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发展主要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这个发展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大幅度提升,随之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年攀升。建国以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什么时候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有希望;什么时候社会生产力停滞了、经济陷入困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步入攻坚时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大会对民生及其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党的十八大又一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且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崭新内涵,它旗帜鲜明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纳入其中,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政治条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其他具体体制,都是必须坚持的制度,放弃了其中任何一项基本制度,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危害,也会给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危害。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调和坚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条件。

第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只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充足和必要的经济条件。如果我们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申,必将促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从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基本的经济条件。

第三,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了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离开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时指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那就意味着必须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不断革除发展中的消极腐败因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不但会促进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这两者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不但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而且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第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而且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社会建设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来看,社会是它的载体,这个载体建设好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有了依托。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它的重点,这个重点发展好了,社会建设就有了主心骨。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建设中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就为社会建设明确了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向。我们坚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一贯坚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找到了可供依托的载体。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王坤娜